鸡鸣寺
南京鸡鸣寺原名同泰寺,位于南京市北极阁东北端,背临玄武湖,东对紫金山。建于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当时规模很大,有6座大殿,九层宝塔和10余座小殿及佛堂。梁武帝为了给该寺筹措经费,4次到同泰寺“出家”,再让大臣们出钱为他“赎身”,使该寺得钱几亿枚。后为雷火所毁。至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命拆除重建,才改名为鸡鸣寺。寺门之南有施食台,寺内有观音楼、豁蒙楼、景阳楼和胭脂井等。相传胭脂井为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避隋兵之所,井栏石脉有胭月旨痕,故名。现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楼、韦驮殿、志公台、藏经楼、念佛堂等建筑。最壮观的是新修建的药师佛塔,该塔七层八面,高44.8米,斗拱重檐,塔内供着25尊药师和一尊明代铜质药师光如来佛。如今的鸡鸣寺终年游人不绝,香火缭绕。
梁帝梵富——南京·鸡鸣寺
南京解放门侧鸡笼山东麓,西枕城墙,北临玄武湖,东对紫金山,水光潋滟,山色空濛,风景佳处坐落着千年古刹鸡鸣寺。现存鸡鸣寺为十四世纪下半叶明洪武年间重建,清代扩建。曾有殿宇、佛像多座,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毁于火灾,仅存韦陀殿、正殿等建筑。但鸡鸣寺大大有名,不在于现存的这些破垣残壁,而在于它是南朝佛教鼎盛时期著名寺院之一,是南朝城市佛教兴盛的实物见证。当时鸡鸣寺在南朝诸寺中首屈一指,梁武帝四次舍身出家即在此地。这里原为三国东吴的后苑,晋时为官署。梁大通元年(五二七年)梁武帝将之改建为同泰寺,并在宫城的北面开一门,对着寺的南门,以便自己出入。时同泰寺共有六座大殿,十余座小殿和佛堂,还有七层的大佛阁和九层的宝塔,供奉着壮丽的十方金像和十方银像,规模宏大。梁太清三年(五四九年),侯景叛乱兵困台城,同泰寺被毁。后自唐、五代至清代屡有重修。
梁武帝四次舍身
梁武帝在位时(五○二——五四九年)南朝佛教达到全盛。梁武帝即位的第三年,亲率僧俗二万人,在重云殿重阁亲自制文发愿,皈依佛教,建同泰寺、瓦官寺等大寺。武帝还精研佛教教理,全力弘扬佛法,曾多次讲经,并著有佛经讲义多种。更突出的在于四次舍身同泰寺,中国皇帝中无出其右,有“皇帝菩萨”之称。梁武帝舍身同奉寺,使他的崇佛达到高潮。舍身就是当皇帝的萧衍视江山为无物,愿意进寺院事奉佛祖。但国不能一曰无主,众卿相只得用钱将武帝赎回,每次为武帝赎身,都要向寺院交“赎金”,自然这笔钱的数目不小。梁武帝的舍身入寺的举动也是其为寺院积攒钱财的一种手段,“皇帝菩萨”自然举手阔绰,出手不凡。第三次不仅梁武帝自己舍身同泰寺,并宣称连宫人及全国都“舍”了,本钱下得大,赎金自然也是少不了,后由群臣花钱二亿“赎”回。第四次共出家三十七天,又用一亿钱“赎”回。
南朝佛教的兴盛,当时仅建康一处,就有寺院数百所,僧尼十万余人。同时,在这种气氛下,译经事业也特别发达,与鸠摩罗什、玄奘并称为三大译经大师的真谛就活动在这一时期。另外,名僧与名士的交往也成为风尚,如著名的学问僧、鸠摩罗什四大弟子之一的僧肇写出了《肇论》,在与当时名士的论辩中,相互推进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一苇渡江成正果
梁武帝与禅宗中上初祖达摩也有一段瓜葛。相传菩提达摩从印度渡海来到广州,粱武帝即将其迎往金陵说法。梁武帝崇佛心切,一见到达摩便问:“我做了这些事情有多少功德?”达摩答道:“无功德。”武帝又问:“为啥无功德?”达摩再答:“这些都是有为之事,而非实在的功德。”武帝再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答:“廓然无圣。”禅宗初祖到中土即向“皇帝菩萨”灌输佛法正义,但梁武帝到底是尘缘未断,不能了悟。话不投机半句多,达摩就决定离开金陵北上。
达摩离开宫廷后,武帝把他与达摩的问答告诉师父志公禅师,志公听后对武帝说,达摩的开示好极了,他便是观音口萨乘愿再来传佛心印啊。武帝懊悔不巳,当下派人追赶达摩。达摩正走到江边,回头见一队人马赶来,于是随手折一枝芦苇,掷于江中,脚踏芦苇,悠然渡江北去,后在嵩山面壁九年,终成正果。这就是著名的“一苇渡江”的故事。现今南京长江北岸大厂区长芦镇东,原有建于粱武帝时的崇福寺,即因达摩渡江故事而改名为长芦寺。
现存鸡鸣寺门为砖砌,门侧有志公台,即为纪念梁武帝的师父宝志和尚而名。相传此地为古战场,元代为刑场,明代初期迎西番僧结坛施食,超度幽灵,故又称施食台。大雄宝殿西侧耸立着古鸡鸣寺琉璃宝塔,高四十四米,七级八面,斗拱飞檐,铜刹筒瓦。历代鸡鸣寺皆有宝塔,屡建屡毁,现今宝塔为历史上第五座。内供药师光如来铜佛像,为明代遗物。
正殿后是观音楼,其后山麓有著名的胭脂井。相传南朝陈后主与其宠妃张丽华于国破之时曾躲在并中避隋兵,被隋将拉出井中时,张丽华不小心唇叩井栏,留下胭脂,至今以帛拭栏,还石显胭脂红。
- 上一篇:青海瞿昙寺 藏传佛教小故宫
- 下一篇:法鼓山:心灵环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