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村:燕赵回族多慷慨
孟村——我国八极拳的发祥地。资料图片
燕赵大地,自古就是慷慨悲壮地,而孟村似乎更浓缩了这些元素。渤海回民支队、《大刀进行曲》,连同《红旗谱》故事的人物原型——宁夏回族自治区首任政府主席刘格平都诞生于此。孟村,我国的回族自治县之一,这是一片因回族而慷慨的土地。
渤海回民支队在清真寺里发起
2008年,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人宝云楼老先生的妻子从宁夏银川回到了故乡。老太太在银川生活了整整50年,年逾八旬的她精神极好,独自一人乘火车回到了孟村。
1958年,宝云楼和妻子到宁夏谋生,无意间在银川街头发现了昔日渤海回民支队的许多战友,这让宝云楼夫妇喜出望外。几个月后,同乡回族战友刘格平出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首任主席,原渤海回民支队支队长刘震寰担任首届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在刘格平以及刘震寰等老战友的关照下,宝云楼在中卫铁路段干起了采购工作。再后来,宝云楼在铁路系统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一辈子,直到2000年去世时也没有人知道,他就是当年的渤海回民支队手枪队队长宝云楼。
1940年7月下旬,在河北新县(今属孟村)的一座清真寺里,只有30多个战士、20多支枪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回民抗日游击队成立了,这就是渤海回民支队的前身。
这支抗日游击队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津南地区活动,打据点、攻碉堡,逐渐得到了当地回、汉老百姓的信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部队发展成4个大队,宝云楼也从一个普通的战士成长为渤海回民支队手枪队队长。
“伊斯兰,伊斯兰,抗日坚决又勇敢,在这广大的平原上,坚持敌后反扫荡……”一首《伊斯兰抗日进行曲》在津南地区传唱开来。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渤海回民支队也参与了最后的保卫战。宝云楼奉命率领500名战士开赴前线,在冀鲁边区一块苞谷地与日寇短兵相接。因为敌众我寡,手枪队500名战士陷入日军的重重包围。宝云楼率部拼死突围,这一仗中,470多名回族战士血洒疆场,身负重伤的宝云楼在战地救护队的帮助下捡回一条命来。
“苞谷地里死了一片人,突围出来的只有20多个,负伤后的宝云楼按组织指示转入后方。而老部队从1954年起,就整体被改编为铁道兵第二师。”宝云楼去世后,妻子时常念叨起渤海回民支队。
2000年,宝云楼在银川谢世。他一生读书不多,所有的遗物仅有两册书籍——《回民支队战友通讯录》、《渤海回民支队战友百地书》。《渤海回民支队战友百地书》记录的都是历经九死一生的战友,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他们彼此间以书信来往,这些书信被收集编撰成书,就成了这本弥足珍贵的书籍。
宁夏回族自治区首任主席刘格平曾从孟村走出
孟村镇是孟村县城所在地,街道宽敞,楼房不高,这是一座并不华丽的县城。而殷实与富足往往就隐于这寻常之中,那街巷中经销弯头管件的店铺一家连着一家,孟村有着“中国弯头管件之乡”的称号。
1977年,孟村镇回族创办了第一家弯头管件企业。从此,孟村弯头管件业成为全县的特色优势产业。截至2008年,孟村弯头管件业行业总资产突破30亿元。
笔者来到位于孟村县石桥乡大堤东村的孟村大堤东清真寺。清真寺外墙是由红色的砖头修葺的,不加粉饰,一派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色。这里曾是红色革命的一个据点。
刘格平,1904年出生在孟村大堤东村一户普通的回族家庭。1918年,刘格平参加了江苏督军直系军阀李纯的部队,后入随营军事学校学习。1922年,刘格平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思想进步很快。1922年冬,刘格平回到大堤东村,在大堤东清真寺宣传革命思想,先后发展刘子芳、王俊峰和刘景良等人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2月,刘格平主持建立了津南地区第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大堤东支部。1925年,刘格平与中共早期党员张隐韬组建津南农民自卫军,并向全国发出了起义宣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地区领导农民武装斗争最早的一次尝试,小说《红旗谱》反映的就是此事。
“刘格平先是在武汉开展兵运工作,配合革命军北伐,之后组建津南革命军第一支队。1931年‘9·18’事变后,他在西安组织领导了回民抗日救国会。1932年秋,刘格平在沧州担任中共津南特委军事委员。两年后,他在山东庆云县领导了津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马颊河民工暴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叛徒告密,刘格平负伤,后转押到北平(今北京)军人反省院,10年后才得以出狱再度参加工作。”孟村大堤东清真寺阿訇马品章对于从故乡走出的回族历史名人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情感,在他抑扬顿挫的讲述中,笔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刘格平。
“再后来,刘格平被任命为华东地区人民革命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为华东地区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1955年3月,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为全国各民族培养了大量民族工作干部。1958年参与筹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任主席。”
筹建宁夏回族自治区时,刘格平的许多老部下纷纷来到西北,建设一个新宁夏的梦想从他们开始。据说,1990年在孟村大堤东清真寺修建完工典礼上,乡亲们看见了刘格平,这是刘格平最后一次在故乡的清真寺里公开亮相。回首往事,刘格平在乡亲们面前潸然泪下。
“破锋八刀”喜峰口大败日寇
大堤东清真寺院子里,几个少年正在摆弄着刀棍。使刀少年面对长枪少年,丝毫没有胆怯,而是步步紧跟,刀锋逼近,这倒让长枪少年陷入了被动。
“这刀法出自河北沧州马凤图之手,根子留在西北了。”马品章阿訇说,少年所使刀法为“破锋八刀”。
马品章阿訇说,1920年沧州大旱,一代八级拳师马凤图与两个弟弟来到冯玉祥军中谋职。1926年初,张之江将军代替冯玉祥主持西北军全局。在张之江的支持下,马凤图的“破锋八刀”开始在军旅中推行开来。马凤图还专门为部队编写了白刃战战术教材,训练了西北军的大刀队,以至于在后来的喜峰口(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大战中,大刀队在抵御日寇的战斗中一战成名,《大刀进行曲》才由此传唱开来。
“马凤图老先生作古30多年了,但他的后人们很争气,把回族的武术继承了下来。1952年,他的二儿子马贤达在全国武术比赛中,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散打冠军和短兵格斗冠军。马贤达是我国首批国家级裁判,我国武术界当代著名权威之一……马氏父子都是家乡的骄傲,回族的骄傲。”马品章阿訇说这些的时候,眼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沧州地区回族好武成风,而孟村则是八极拳的故乡。300年来,孟村回族吴姓人家对于八极拳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735年,八极拳的祖师吴钟,来到江南,在泉州少林寺(南少林寺)以一杆长枪击败众僧,少林方丈观后无语,镇寺官员惊叹“神枪”,随后,吴钟声名远播。
——1941年,八极拳第六世掌门人吴秀峰只身从日本人手中救出一车被抓华人。1956年的全国武术比赛中,他一人独揽7个项目的冠军。
吴钟、马凤图、刘格平、刘震寰……孟村回族以集体形式亮相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与武术比肩的,应当是那些少为人知的伊斯兰文化饱学之士。孟村人一直骄傲地认为,出生于今孟村县丁庄子的海思福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海思福是伊斯兰教经文家、翻译家、著名阿訇,其一生抄写、注解、翻译伊斯兰教经卷多部。1920年,88岁的海思福归真时,埃及《金字塔报》纪念他的社论标题是:“东土第一人谢世”。
孟村,东临渤海,南接山东,北靠京津,1955年建县。孟村建县虽晚,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商代开始,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这里有高姚庄商代遗址,有雄伟的“长城堤”———齐堤。东汉初年,汉武帝之孙刘隆在此设宛乡城。这里曾经拥有“齐堤烟柳”的美景,曾经出现过繁华的城镇,一度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明朝永乐年间,孟姓回族人在明成祖朱棣的安排下迁居于此,遂以姓氏命名为孟村。后来又有回族人陆续迁来,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已经形成了有5万回族人的聚居区。
都说燕赵大地自古就是慷慨悲壮之地,历代回族男儿亦为孟村增色不少,这是回族人与生俱来入乡随俗、融会贯通的情怀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