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宋代缂丝唐卡:丝织佛像中的上品

夏河拉卜楞寺唐卡菩萨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西藏贴花刺绣唐卡堪洛确松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拉萨布达拉宫缂丝唐卡忿怒不动明王(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缂丝,是丝织工艺的一种,以生丝为经,各种熟丝为纬,用小棱子纺织。纬线只在有图案处与经线交结,即所谓的“通经断纬”,最终形成了图案与素地、色与色之间有小孔和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缂)丝”。

缂丝佛像就是利用这种丝织工艺制作的佛教内容的作品,属于佛教供养像,为丝织佛像中的上品。从工艺史的角度看,“缂”工艺一开始就伴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而出现,它是古代西域缂毛工艺在内地发达的丝织工艺基础上的变种。

考古发现最早的一件“缂”工艺品,是1959年在新疆巴楚西南脱库孜来古城,在这个相当于北朝时期的遗址中,出土的一块“红地宝相花缂毛”残片(宝相花是佛教艺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花卉纹样)。缂丝工艺在宋代十分发达。由于文人审美好尚的推动,缂丝由以前以实用为主(如为衣、领缘饰等)向艺术性、欣赏性发展,北宋的定州(河北)和南宋的云间(松江)是当时享有盛誉的两个缂丝出产地。

唐卡,是藏语的音译,藏传佛教艺术特有的一种卷轴画,古印度游方僧在传经布道时,常常使用这种宗教卷轴画。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的同时,这种用于辅助说教的卷轴画也传入了西藏,西藏萨迦南寺即珍藏有一古老的唐卡,专家考证为五代作品,可算现存最早的唐卡实物了。唐卡的制作也有许多工艺,一般常见有:彩绘(纸上绘、布上绘)、刺绣、剪贴、金汁绘织锦及缂丝。宋代缂丝利用小梭可以随意断线换梭赋色之便,缂织出线条流畅,具有皴染效果的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古人形容:“(宋刻)缂丝仙山楼阁,文绮装成,质素莹洁,设色秀丽,界画精工,烟云缥缈,绝似李思训。”李思训是唐代金碧山水画之创始人,其画勾勒填彩,十分精美,而将宋代缂丝的书画作品比喻为“绝似李思训”,可以想见宋代缂丝技术之发达。

宋元之际,藏传佛教走向繁荣,内地的缂丝技术成为定做唐卡首选的上等工艺。

(稿件来源:《世界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