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月映万川与理一分殊

朱熹是我国宋代的大思想家,长期在福建地区做官、讲学,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为“闽学”,福建名山武夷山就曾留下朱熹的足迹。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朱熹,在我国知识分子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被视为大儒。不过,在武夷山老百姓心目中,朱熹则另有一番形象。下面就是一则真实的故事:

一次,一位学者慕名前往武夷山,武夷山有一个所到游客都体验过的旅游项目,那就是在九曲溪上坐竹排,这位学者也不例外。他坐在竹排上,跟划竹排的老汉闲聊:

“您老贵姓呀?”

“免贵姓朱。”

“那您一定是朱熹的后代吧?”

“那还错得了,我祖祖辈辈住在武夷山,朱熹是我们这里朱姓人的老祖宗。”

“您是怎么评价您这位老祖宗的?”

这位老汉一拍大腿,说出一句话,吓了学者一大跳,“我们老祖宗,本事可大了,那菜做得叫一个好!”这位学者饱读诗书,但他还真没读过记载朱熹会做菜的书。老汉接着说:“你们外人只知道朱熹学问好,只有我们当地人知道朱熹做菜做得好。朱熹最拿手的菜是什锦菜,10样野菜做到一起,吃起来别提多香了。”学者问道:“10样野菜混在一起,能好吃吗?”老汉说:“这你就不懂了,朱熹说得好,万理归一理,一理摄万理,什锦菜当然好吃了。”老汉的话让学者顿悟,所谓:诸事同源,万物一理。

朱熹思想的核心是“理一分殊”,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他受到佛教“月映万川”的影响。月映万川,简单地说,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但事实上,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这就好比,“理”虽然只有一个,但一旦分到万事万物中去,就会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同时,虽然万事万物千差万别,但是只有一个“理”。

古往今来,世事变迁,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亘古不变的。先秦时期吕不韦编写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个富人赎尸的故事。大概意思是说:洧河发大水时,郑国有个富户人家的家人掉进洧河淹死了,别人得到了死者的尸体。富人听说后,去要求赎回尸体,而得到尸体的人要价太高,所以事情没办成。富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当时非常有名的辩论家邓析,向他请教该怎么办。邓析说:“你放心等着吧,你不买,谁还会去买那尸体?”这样一来,得到尸体、想发笔横财的人又犯愁了,也去问邓析该怎么办。邓析又说:“放心吧,耐心等着就好,除了你这里,那富人还能到哪里去买尸体。”这则故事,在今天很容易让人想到湖北长江大学学生见义勇为逆亡,却遭遇“天价捞尸”的事情。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看来捞尸行业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只不过现在的行规更为成熟,“捞一具尸体1.2万元,没捞上来6000元,而且要先交押金”,想来即便巧舌如簧的邓析,对此也无计可施。

佛教“月映万川”的月,代表的是佛理;朱熹“理一分殊”的理,讲的是天理。万事皆逃不过一个理字。倒行逆施,丧尽天良,最终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