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释迦说法图》的故事背景是什么?《释迦说法图》的艺术性

传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 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便开始了49年的弘法事业,最初佛陀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佛陀因材施教,点化迷萌,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改恶修善,得大解脱,了悟无上菩提。

《释迦说法图》

《释迦说法图》卷就是根据上述故事创作的。图绘灵山宝境,正中端坐于莲台上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佛祖两眼向前凝视,身后饰以背光,右手微微抬至胸前,拇指与食指相捻,左手自然垂放,表示正在说法传教。佛祖两厢祥云缭绕,侍立有佛门弟子、菩萨、天王及部众等,并有弟子跪于佛前作朝见受法态。山谷入口处由降魔金刚手菩萨把守,此菩萨头戴五骷髅冠,头发直竖,呲口獠牙,具八臂,均手持法器,法相威严。此地与佛祖说法处隔江相望,江面惊涛骇浪,一众佛弟子从容不迫,各施法力渡江。佛祖身后,灵山壮阔幽深,林木茂密,诸僧三俩一组,有山坳密语者,有踱步过桥者,有手捧经文者,有执杖说法者,还有展卷研习者,姿态各异,面容生动。 在中国画中,以释迦说法作题材的作品,很早就有了。在佛教盛行的时候,以此类题材作画是世代相传,而且是极受欢迎的。而此件《释迦说法图》卷人物纯以“白描”法写就,更为难得。 传说“白描”画是北宋李公麟的创举,但比较确切的说法,是他成功地把白描发展成一种独立存在的画法,它要注意线条的浓淡、粗细、虚实、轻重、疾缓、刚柔、曲直等去表达所画对象的形体、质感、量感、运动、空间。而白描画用以表达对象的线条是从极其繁复的物象中,提炼再提炼,直至无可减少的程度。所谓增一笔则太多、减一笔则太少。不施丹青,光彩动人。所以后世学之者众。 

汤垕在《画鉴》一书中说,李公麟的“笔法如云行水流有起倒”,就是说,画笔从起笔到落笔,都能流利而有抑扬起伏。《释迦说法图》卷正是这样一件属于李公麟流派、体现李公麟“白描”画法特点的作品。就技法而论,《释迦说法图》在人物体态结构上都达到了高度的准确。不管是坐的立的和各种形态手相的描写,无不细致周密,自然真切,符合比例和透视。画面上每个人物的眼睛,都反应出深沉恬静的内心世界。有的曲眉丰颊,庄严肃穆;有的淡眉而清秀,优雅温柔,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地。在笔法上,作者既使用了活泼的线条 ,生动的描画出人物的轮廓和衣褶;另一方面也吸取了界画的表现方法,准确平直的绘画了各种道具和杂物。在作者的画笔下,这些粗细浓淡的关系都不是孤立地、而是巧妙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上,所画人物线条在细劲圆转粗细一律中,顺着衣褶的起伏而略有变化,流动自然,高度发挥了线条的艺术性能。

令人惊奇的是对人物神情的刻画

令人惊奇的是对人物神情的刻画。按照佛家的说法,喜、怒、忧、惧、爱、憎、欲七情为是非之主,利害之根,主张以静得禅。《释迦说法图》以宗教为内容出发对人物所呈现出来的庄严宁静的神情,栩栩如生,饱含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情气息。

由《释迦说法图》卷所表现的高度熟练的艺术技巧,再综合绢素等其他因素,今试大胆将此卷定为元代李公麟流派的道释画高手所为,以求方家赐教法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