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巴西圣诞节和经济有什么关联?巴西圣诞节的庆祝方式

同为“金砖国家”成员,同为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佼佼者,中国与巴西这两个相距大约一万两千公里的国家有许多相同又有许多不同,由于距离的原因,两国人民都对对方知之甚少。去年圣诞季,笔者在巴西体验了一个别样的圣诞节,感受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但同样精彩的热带文化。

一想到圣诞节,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在皑皑的大雪中圣诞老人的红衣与圣诞树的绿色显得格外鲜亮,人们在节日中围坐在餐桌边享用着热乎丰盛的圣诞大餐。但对于南半球正处于酷热夏季的巴西人民来说,这样的情景永远不可能出现。那么,身居热带地区的他们是如何庆祝圣诞的呢?

●宗教国家圣诞节的祥和

在国内,圣诞节对于国人而言更多的是一个名词,或者说所谓的圣诞季就是购买打折促销商品的好时机,但是在巴西,这个节日的重要性得到了完整地体现,从节日本身的意义,到节日前期的准备工作,到节日当天的庆祝活动,所有的这一切都与国人印象中的圣诞节有所不同。

圣诞节是基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宗教节日,作为一个宗教大国,巴西90%以上的人口都信仰天主教,因此巴西人民相当重视这个节日,圣诞节可以说是巴西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前期准备一般会在好几个月前就开始。人们从储物间里搬出圣诞树,购买小巧的饰品精心装饰自己的家,在家门口挂上圣诞花环或是象征收到礼物的圣诞袜,为家人准备礼物并计划平安夜的晚餐;商家会在店面里摆上巨大的圣诞树,聘请工作人员扮演圣诞老人和顾客,尤其是孩子合影。圣诞节在巴西不仅仅限于形式,它真正表达了合家团聚的通俗含义与纪念耶稣的宗教意义。

在圣诞节期间,巴西人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其中,选择节日所穿衣服的颜色是很重要的一步。白色,红色与绿色一般是节日的主色调,在巴西,白色被认为是祥和与平安的象征,红色象征激情,绿色象征希望,所以人们会在圣诞身穿这三个颜色的衣服以祈求来年自己的家人与自己的国家能平平安安的度过。24号和25号是平安夜与圣诞节,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这两天一般会在家里与家人团聚,享受属于圣诞的祥和,但是天性活泼爱玩的巴西人可不会让这两天在平静中度过。在大城市,人们在享用完圣诞晚餐后会和家人一起办派对或者一起参加邻居的派对,跳舞沟通感情放烟火;在小城市,圣诞节会以一种相对平静且传统的方式度过,小城市的圣诞节更像是国人印象中的圣诞节。可以说圣诞于巴西人就像春节于中国人,是辞旧迎新,与家人团聚的节日,从某种角度而言,圣诞节就像是西方的“农历新年”。

●巴西圣诞节中不可忽视的“中国元素”

在去年的圣诞期间,笔者在巴西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圣诞装饰物的标签上都有中国制造的字样,要想找到一件没有madeinchina字样的还挺难,中国制造正在覆盖巴西。

近年来,不仅仅是圣诞装饰物,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正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走进巴西人的生活,在实体店购买来自中国产品只是其中之一。随着网络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阿里巴巴旗下面向全球市场打造的在线交易平台: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在巴西的迅速普及,大量的中国产品涌入巴西。根据巴西民意和统计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旗下的速卖通订单量达1100万,全球速卖通远超巴西本土老牌在线交易平台b2w的720万订单量,成为该国最大的网购销售平台,现如今在巴西已经很难找到不使用中国产品的家庭了,中国元素正在成为巴西人生活中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page]

巴西人之所以购买“中国制造”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产品拥有低廉的价格,如今巴西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物价越来越高,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日益艰难,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缓解了不少巴西家庭的压力。作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巴西的通货膨胀一直是历届政府都在努力解决的难题。

巴西的通货膨胀历史悠久。作为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上世纪80年代巴西经济一直依赖于出口咖啡等农产品来换取外汇,用以进口工业产品,工业自主生产能力不强,经济较为单一。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使得巴西不得不发展工业自主生产的能力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但是巴西只是自主生产工业消费品,其原料依然从国外进口,进口商品量并没有减少,经济还是依赖于咖啡出口。二战后,国际市场需求转变,传统农产品出口已无法满足外汇需求。由此巴西通胀开始恶化,1953年至1962年即从20.8%上涨至54.8%。经济问题引发了政治危机,军方发动政变成立军政府,强力推行紧缩性政策,誓用强权来解决通胀。军政府实施“生产主义”紧急政策,大量借外债,重点发展重工业并大兴公共设施,创造了巴西的“经济奇迹”,但是通胀问题并没有从根本得到解决。20世纪90年代初,巴西的恶性通胀继续膨胀,1993年达到了255.7%的历史最高纪录,政府想尽办法遏制通胀,但是毫无起色。

到1994年巴西实施了“雷亚尔计划”,此计划首先平衡财政收支,出台“货币价值参照指数”继而将货币升级为——雷亚尔,将新货币与美元牢牢挂钩,钉住美元。通过“雷亚尔计划”,巴西经济结构得到调整,进口减少出口增加,通货膨胀得到有效的缓解,通胀率1997年降至7.48%。199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稳定本国经济,缓解国内外投资者的“恐慌”同时进一步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当时的卡多佐政府(1995-2003)制定了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胀目标制使巴西央行获得操纵货币的独立性,同时也增加了面向公众的透明性。可以说“雷亚尔计划”是治疗通胀的一剂快速药,而通胀目标制就是治本之策,此政策一直沿用至今。在“雷亚尔计划”与通胀目标制双管齐下的同时,巴西政府也长期奉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有效地缓解了通胀的压力。在卢拉当政时期,巴西宏观经济形势达到历史最好时期,通胀现象缓解,贫富差距缩小,巴西央行拥有一万亿的外汇储备,同时巴西成功进入金砖四国行列,这一切使巴西人民与政府充满了信心。巴西终于控制了通胀,这场通胀之战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在遏制了通货膨胀后,巴西经济继续取得进展,不利于商业的监管法规被方框。过去十年内的全球范围大宗商品的繁荣及其他多种有利的因素,促使巴西经济迅猛增长,到2010年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七,从经济规模上来看,巴西的飞速发展似乎已使这个国家一跃成为发达国家。但是在繁华的背后,依旧有弊端存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问题逐渐暴露。首先是经济危机遏制了巴西经济增长的势头,贸易价格与出口量纷纷下滑,经济增速骤降。如今该国货币雷亚尔(real)暴跌,东山再起的通胀问题令普通民众抱怨连连,海外直接投资正在萎缩,而腐败现象却在愈演愈烈,事实证明原先巴西近十年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宗商品的高价格,经济依赖性较强。十年繁荣本身并非来自于强大的经济体系。

从巴西的圣诞节,不难看出巴西经济的困惑。圣保罗几乎九成的圣诞用品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多数巴西人都认为,“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真是帮了我们的忙,巴西的物价越来越高,下层人民的生活日益艰难,如果没有这些‘中国制造’,我们的圣诞节可能不会过得像现在这样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