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花山岩画申遗:破解中国岩画之痛

岩画是史前文明人类共同的母语,是不分民族的“无墨天书”。目前世界各地有36处岩画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作为文明古国和岩画大国的中国,却没有一处岩画遗迹入列,成为中国岩画学界“切肤之痛”。

广西花山岩画素有“人间仙境”之称,以“蹲式人形”施行祭祀礼仪闻名于世。经过12年筹备,今年1月花山岩画被确定为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唯一项目。

为纪念中国岩画现代研究保护100周年,助力花山岩画申遗,7月5日《亘古天书•2015'中国岩画展》在京开幕,“第二届中国•国际岩画论坛”同期举行,深入探讨中国岩画研究保护工作的现状和未来,以及花山岩画成功申遗的几率和意义。

花山岩画申遗:破解中国岩画之痛

《汰溪古文》上的“远古密码”

内蒙古阴山岩刻群虎图

中国岩画遗存:从1到1226

 

1915年,岭南大学教授黄仲琴率队对福建仙字潭石刻进行田野调查,并于1936年发表论文《汰溪古文》,这被视为中国岩画现代研究保护的开端。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岩画论坛”上,中国第二代岩画学者代表、82岁高龄的陈兆复聚焦《汰溪古文》,他用两幅印有“远古密码”的岩画拓本,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100年前。

“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黄仲琴乘一叶小舟在福建省华安县汰溪发现了仙字潭石刻,这一事件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意义重大。”陈兆复说,从甲骨文开始,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3000多年,能够代替文字表现3000多年前社会生活情况的就是图画,就是岩画。

他补充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原始艺术99%是岩画,它们遍布全世界,是人类智能的表现。在岩画发现上,中国早在《韩非子》中即有文字记载,但在岩画研究上,中国却比其他国家晚了近100年。

盖山林与陈兆复同为中国第二代岩画学者代表,他被誉为对中国岩画进行科学、系统的考察和研究第一人。他于1962年在内蒙古首次发现阴山岩刻之后的30多年中,为寻找岩画行程数万里,完成15000余幅岩画图片拍摄、拓描,让外界看到了阴山岩刻的魅力。

“我喜欢岩画,喜欢以岩画作舟到远古艺术世界中漫游,所以明知这是一条孤寂而艰涩的道路,却不能不为之。”盖山林只身一人走进深山,或骑驴或步行,搜寻“无墨天书”。

1986年4月,时任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的阿纳蒂收到一封“来自中国的忿忿不平”的信,在这封信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兆复告诉阿纳蒂,中国并非岩画盲区:“事实上,最近30年来,中国岩画地点有100多处,但这些却很少为国际学者所知晓。”

陈兆复把中国岩画文化推向世界,也将世界岩画文化传播到中国。1987年,他被推选为国际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是执委会中第一位亚洲人。

历经百年风雨,中国岩画现代研究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已发现1226个岩画片区,分布之广,数量之大,成为世界岩画大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