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重建重生”让古建焕发艺术“范儿”

在鲜花盛开的五月,笔者有幸来到美国南部佐治亚州濒临大西洋的萨凡那——一座在美国很有名的古城。尽管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有着一两百年历史的欧式小楼还谈不上太老,但是在美国人眼里,古城里的建筑有着十足的魅力,许多传奇故事曾在这里发生。

《乱世佳人》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地区。游人们乘坐华丽的仿古马车,驾车的黑人大叔充满激情地讲解。看着那保持着美国南北战争以前风貌的城市,听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美国人醉了,而萨凡那也被列为美国最具吸引力的十大旅游城市之一。

古城里,与城市相得益彰的是一所美国最大的私立艺术大学——萨凡那艺术与设计大学(scad)。学校的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几十座建筑,林林总总散布在古城的各个角落。学校没有独占一处的校园,城市就是校园,校园也是城市,这在美国是很普遍的。

萨凡那艺术与设计大学校长葆拉女士是一位艺术底蕴深厚的教育家,她的先生是美国著名的装潢设计师。学校的网站上显示,这所艺术院校的办学理念是“重建重生”。为了让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新的艺术“范儿”,学校将城市里有着古老历史以及历史人物使用过的不少老楼买了下来。按“修旧如旧”的方式对楼房外部重新装饰,内部则进行现代化改造。尽管这样的装修比推倒重建还要更费钱,但葆拉校长却坚持这样做,从1978年建校一直坚持到今天。

笔者参观了学校的设计装潢系,学生们在一座通体都是红砖的老楼里上课。这座楼建于18世纪,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早属于美国南部一个著名棉花商。时光飞逝,楼房的主人几经变更,到了20世纪90年代,葆拉校长买下了这座破旧的老楼,保留并修复了楼房精美古老的外立面,内部也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走进楼房,迎面而来的是过去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气息。装潢设计专业的学生们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上课。

学校的电视传播系所在的楼房过去曾是一家电视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竞争加剧,这家电视台维持不下去了。葆拉校长闻迅之后前来谈判,然后以很低的价钱将这家倒闭电视台的楼宇买了下来,交给学校使用。学校在重新装修的过程中,保留了电视台的主要设施,连高高的电视发射塔都留在原处。同时,也按照教学要求,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内部改造。学生们在这里学习,第一感觉是置身于一家真正的电视台内部。笔者在现场看到,学主持的学生在有各种背景的录播间进行“现场直播”;学导播的在后台操纵着各种设备;学录像的扛着机器跑上跑下;老师则站在一排排监视器旁边,不时将学生们召集过来,进行现场教学。

学校的文学系坐落在一幢有美国南部风格的红砖红瓦二层楼房里,这个楼名叫ivyhall。楼房建于19世纪20年代。楼房最早的主人名叫皮特·科尼,他是一位美国南方知名的实业家,曾将棒球运动引入到美国南部。皮特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在设计楼房的时候,刻意将许多文艺元素融入进去。充满印地安文化的雕梁画柱,极富东方味道的瓷盘、瓷瓶。主人的房间里随处摆放有书籍,甚至在卫生间里也有放书的木台。180多年过去了,皮特一家早已搬离此处,楼房的主人也几经更迭。学校在20年前买下这幢楼后,又找到皮特的后人。根据皮特后人提供的楼房早期照片,学校按楼房早年的内部陈设进行重新装修,让房子充满美国早期的艺术气息。可以想象,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读着莎士比亚、马克·吐温时,该是怎样的心境。

据介绍,萨凡那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曾是美国南部著名的畜牧业集散地。为了贸易的需要,曾建有规模很大的屠宰场,硕大的冷库占据了很大的面积。随着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式微,大量的厂房、冷库被废弃。葆拉校长以及她的父亲及时出手,以极低的价格将这些废弃的厂房、冷库买下来,重新装修以后供电影系教学使用。

笔者在现场看到,学校将冷库厚厚的水泥墙、水泥密封门等全部保留,然后根据电影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内部分别改装出大小不一的摄影棚、录音棚、剪辑室等。30厘米厚的水泥墙和密封门将外部的杂音全部屏蔽,这样一来,就不用再安装大量的隔音材料,节省了许多经费。学生和老师们在这些具有专业水准的拍摄、配音空间里进行教学。化妆、走台、拍摄、录音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葆拉校长介绍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萨凡那艺术与设计大学已拥有11000名学生。这些学生来自美国50个州和世界100多个国家。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最多,也最优秀。学校在美国亚特兰大、法国拉考斯特、中国香港设有校区,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所学专业,自由选择在不同的校区上课。香港校区迄今已经开办4年,有了首届毕业生。这个校区是利用港英政府当年留下来的一所废弃监狱改建。香港特区政府为了吸引国际知名学校到香港办学,特批将这所监狱无偿提供给萨凡那艺术大学使用,前提是不得改变监狱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