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

 

 ●中文名称:颐和园

 ●英文名称:summerpalace,animperialgardeninbeijing

 ●批准时间:1998年11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概况:

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地处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约15公里。原为清代行宫花园。乾隆十五年(1950年)建清漪园,当时清王朝正值盛世,因此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动用巨额银两修成此园。咸丰十年(1860年)该园被英法联军所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改名“颐和园”,耗银3000万两,历时十年。颐和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园景色。园内计有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不同风格的建筑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同时巧妙地借来西山和玉泉山作业为背景,把人工建筑与自然风光和谐地融为一体,堪称园林艺术的黄范之作。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文化遗产价值:

颐和园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所组成,占地面积290.8公顷,水面(昆明湖)面积约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整个景区规模宏大,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东宫门在慈禧修颐和园时改为正门,由此开始进入当年御苑的禁界。东宫门五开间,为三明两暗式。正中门洞专供皇帝进出,王公大臣由两边门洞出入、太监、兵役等只能从南北两侧罩门通行。宫门外左右有南北两排朝房作为大臣召见时休息之所,宫门内左右有南北房作为九卿衙门随宫办事之处。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由东门内进入仁寿门,迎面一座石峰为屏,石峰后便是九开间的仁寿殿,这是颐和园内政治活动区的中心所在。清乾隆时(1936~1795年)名勤政殿,光绪时(1875~1908年)重建,改今名,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仁寿殿也是慈禧作寿时举行筵宴的场所,一般在此殿举行四次筵宴,排场壮观、礼节繁复,在人力物力上的耗费更是举世无双,清漪园为一组四通八达穿堂殿,原是乾隆帝游园休憩之所,光绪十八年重建后成为光绪帝的寝宫。正殿即玉澜堂,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湖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曾幽禁光绪于此。德和园位于仁寿殿北,主要由颐乐殿和大戏楼组成,是专供慈禧看戏的地方。慈禧是个戏迷,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初十慈禧生日都要在此园唱戏三天,以示庆贺。大戏楼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戏楼,面对颐乐殿,翘角重檐三层,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三层舞台之间均有地井通连,可表现生仙、下凡、入地诸情节。底层舞台地下室有水井水池,可从台底下喷射水景。南部相连的两层扮戏楼是规模巨大的后台。清末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等都在这里为慈禧演过戏,颐乐殿北五间殿房是慈禧看戏时休息和吸鸭片烟的地方。

乐寿堂位于德和园西,西临昆明湖,题额"水木自亲"。"乐寿堂"黑底金字匾额为光绪帝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堂内西内间为慈禧的寝宫,东内间为更衣室,正厅设有宝座、御案、掌扇、屏风等,东西配殿是日夜侍候她的女官、宫女的值班室。后殿则是她存放衣服和装饰品之处。乐寿堂庭院中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花木,寓“玉堂富贵”之意,其中尤以玉兰最为名贵,后院有一紫玉兰--辛夷,更是罕见的珍品。这些花木是乾隆从江南移植来的,已有200多年历史,正殿阶上左右分列铜鹿、铜鹤、铜瓶等六种物件,表示"六合太平"之意。

长廊是循万寿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构筑的一条蜿蜒曲折的廊道。它东起邀月门,西迄石太亭,中穿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既有点景作用,又在一定距离倚衬和支撑着长廊。长廊长728米,共273间,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廊道,它像一条锦带把前山各组建筑连为一体,在山水之间蜿蜒而行,起着携领湖山的作用。沿廊而行,廊外景物随步而移,令人目不暇接。廊内每根梁坊上都绘有精美传统彩画,共有风景、人物、山水、花鸟画14000多幅,绚丽斑斓,内容丰富,因而长廊又有画廊的美称。当年乾隆和慈禧派人到西湖写实,然后将其移绘到长廊柁上,如今长廊自邀月门内第一幅彩画"西湖全景"起,凡迎面横梁上前后皆绘有不同的西湖风景。廊内外枋上千余幅半圆形画面则绘山水、花鸟、人物等,其中人物故事上涉远古三皇五帝,下及清朝王公大臣,跨五千年之久。欣赏这些彩画,就如同翻阅一部记录沧海桑田的历史巨著,一幅包罗万象的风情画卷。

清宴舫位于长廊西端石丈亭旁,长36米,两层,全用巨石雕砌而成。两层舱楼系木结构,但都油饰成大理石纹样。该舫造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其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改舫后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陪其生母孝圣皇太后至此放生。清宴舫中原中式舱楼为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改建成洋式舫楼,是慈禧饮酒作乐的场所。

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属燕山余脉,海拔108.94米,气势雄伟,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巍峨壮观,雍容华贵。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丘壑起伏,幽静深邃,富于山林野趣。在大片蓊郁的丛林中掩映着宏丽的藏传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五彩琉璃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听鹂馆、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山顶,可俯瞰昆明湖景色。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改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是象徵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采,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排云殿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山中部,专为慈禧祝寿而建。"排云"语出晋郭璞《游仙寺》中"神仙排云出"之句,以喻慈禧自比神仙,企求长生不老之意。排云殿依山而筑,黄瓦玉阶,是全园最富丽的建筑,殿前有排云门、二宫门,两边分列紫霄、玉华、芳辉、云锦四配殿。排云门与二宫门之间有长方形莲池,上架金水桥。进二宫门即至排云殿,正殿左右两侧有耳殿。中间有复道相连,横列共21间。慈禧曾在此殿举行过多次"万寿庆典"。殿中陈设的九龙宝座和沉香木大寿字,以及用台湾产的乌木制成的屏风等,就是慈禧七十大寿时臣仆们送的寿礼。如今排云殿仍保留当年慈禧受贺的陈设,以及隔扇门等使用万字不到头的花样,以喻长寿。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建在一座21米高的石砌台基上,加上阁自身的高度41米,高出了万寿山顶,成为全园的中心制高点。佛香阁八面三层四重檐,顶为黄琉璃铜瓦绿剪边,以八根大铁梨木为擎天柱,内供接印佛三尊,整个建筑结构繁复,巍峨庄严。清乾隆时在此筑九层延寿塔,至第八层"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完工,耗银78万余两,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项目。铜亭(宝云阁):铜亭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

智慧海位于万寿山顶,取佛教颂扬佛的智慧如海的意思,是一座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外表饰以五色琉璃砖,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具特色。殿内供无量寿佛。听鹂馆在万寿山前山西部,原是清漪园内的一座小戏楼,是皇帝欣赏音乐和戏曲的地方,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现为餐厅,里面桌椅陈设和菜谱都具有宫廷色彩风味。

万寿山山脊以北俗称后山,山下有后湖,景区以清幽和宗教色彩见胜。四大部洲是一组布达拉宫式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由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及红、绿、黑、白四座梵塔共18座建筑组成。中心为象征须弥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阁。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清光绪时曾局部修整,近年大加修复,再现乾隆年代规模。

昆明湖面临万寿山前山,面积220多公顷,曾是天然湖泊,元朝定都北京后,引水注入湖中,遂成为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明代湖中多植茶花,湖旁筑寺院、亭台楼榭,酷似江南西湖,遂有"西湖"之誉。清乾隆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名"昆明湖"。昆明湖被长堤分隔为三部分,每一部分中都有岛屿。位于湖东南部的南湖岛最大,占地一公顷多,又称蓬莱岛,岛上有龙王庙、鉴远堂、涵虚堂、月波楼等。南湖岛与东堤之间有十七孔桥连接,桥长150米,宽8米,桥身若长虹卧波,桥下有17个大小不一的孔洞。南湖岛十七孔桥与桥头八方亭建筑构成巨龟之形,以象征长寿。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