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古人修建陵墓时如何防盗?古墓有哪些机关?

近期,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景陵妃园寝被盗一事,将人们的视线又拉回到盗墓事件上,随着盗墓题材的影视剧热播,大家对既神秘又危险的盗墓活动有很多疑惑。面对从古至今都颇为猖獗的盗墓活动,古人修建陵墓时如何防盗?古墓中真有各种反盗墓的机关吗?

第一关固若金汤是硬道理

在古代,对于帝王墓非常重要的防盗墓手段是外部的坚固。一般高规格墓葬多是高大的封土堆,封土堆是用夯土筑成,虽然比较坚固,但是也给后世的盗墓贼指示了目标,所以如何封闭洞口与如何把墓造得更坚固便成了关键问题。大多具有封土堆的墓葬都遭到盗墓贼的“内部游览”,唯一例外的便是武则天李治的合葬陵——乾陵。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据说唐朝末年发生黄巢之乱,黄巢动用40万大军打算盗掘乾陵,但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乾陵采用因山而陵的方式建造,这也是其坚固的重要原因。这种做方起源于汉代,具体做法就是将整个墓室全都被“包”在了自然山体里,永固性更强,盗墓贼即便找到了墓门,往往也会备塞石所阻,被发现以及被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种凿山为陵的做法被后世沿用。

由于工程巨大,这种方法基本只适用于帝王陵墓,非常人所能及,不过宋明以后,民间新出现了一种以“三合土”整个浇筑墓穴的方法,使墓穴被一层又一层的石灰糯米浆、三合土等紧密包裹,增强了墓葬的密封和防盗性能,这种方法相对价格与难度系数适中,在普通官僚士大夫阶层尤其流行。元末明初张士诚母亲的墓葬便是如此,从里到外用三合土、泥砂浆、碎石等浇筑了十多层,盗墓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凿穿到第七层,再也无力坚持下去,只好悻悻而去。等到近现代考古工作者发掘这座墓葬时,普通的钢钎打秃了好多根,还是无法进入墓穴,最后是动用了钻井机械才发掘成功,可见墓葬的坚固。

相比以上的防范方式,曾经下令盗墓以充军饷的曹操对自己墓葬选址与建造更可谓煞费苦心,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相传曹操对自己墓葬的选址曾更改70余处,更不要说曹操墓内的防盗情况。

资料图

[page]

第二关弩机术想被射成筛子就放马过来

防止盗墓贼,古人设计了各种机关,最初的做法便是弩机,弩出现于春秋时期,弩机的主要具备可以控制射击方向、射程,而且较为灵巧的优点。弩同弓的发射原理基本相同,但比弓箭射得远,杀伤力强,并克服了拉弓时体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点。早在2000多年,人们利用弩机的特点,便在陵墓中安装一些弩机,起到射杀盗墓贼以及以及威慑有盗墓企图的人。

而最早将弩机用于墓葬中的便是秦始皇。在《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曾派徐福带领童男童女去东海求“长生不老药”,结果在蓬莱的时候遇到了类似于水怪的大蛟鲁鱼,无法前行,秦始皇便派神箭手前去诛杀大蛟鲁鱼,神射手便是用弩机将其射杀,秦始皇看到弩机的巨大威力,便将它应用在自己的陵寝中,以射杀企图进入陵墓里的盗墓者。《史记》对此有明确的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由此可见,当时在骊山墓中确有弩机这样的机关存在。而且出土的兵马俑所持的弩机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此外,还设置大量的暗弩,暗弩一般多为连发的触发性的武器,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碰到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便会遭到猛烈的射击。后来这样的做法被汉唐所沿袭,并且发展为在棺椁里安放轮机,射杀盗墓贼,轮机就是在棺椁内部,安装多个类似于现代的滑轮一样的工具,一边安装淬有剧毒的弓箭,绳索通过滑轮连接弓箭和棺椁的盖板。当盗墓贼进入地宫打开棺椁,就会触发轮机,弓弩数箭齐发,射杀盗墓贼。

这种弩机看似威力无穷,但实际上并没想象中那么有用,首先弩机这种装置在一段时间后便会生锈,这便会影响了它的作用;其次,如果盗墓贼知道内情便可成功躲避机关,那么所有克制盗墓贼的努力便会化为乌有。

鉴于弩机、轮机的局限,后代的墓主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系列诸如流沙、连环翻板、铁索、吊石等防盗墓贼的机关。

资料图

第三关沙子缠缠绵绵到地下

唐代段成式曾在《酉阳杂俎》中写过这样的故事,一群盗墓贼盗掘了一座古墓,下掘数十丈,碰到一堵石门,而且用铁水浇缝,极为坚固,盗墓贼便用羊粪浸泡,因为羊粪的酸度很高,对铁质具有很大的腐蚀作用,几天之后,门被打开。当石门打开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盗贼逃出后不断投石其中,每投一次,就有许多箭射出。投了十余次之后,箭似乎放完了。盗贼们再次进入,又触发了机关,数十个木人,张目运剑,又伤数人。盗贼便用棍棒击落木人手中的兵杖,木人才停下来。盗墓贼看到南壁有大漆棺,用铁索悬在半空,在大漆棺下金玉珠玑堆积如山。盗墓贼纷纷上前抢夺。棺材的两角忽然喷出许多细沙,很快没至膝盖。没来得及逃出的都被沙埋死。

[page]

而积沙墓便是运用了这样的原理,积沙墓是古代一种具有防盗措施的墓葬。河南上蔡郭庄有座古墓,建造于春秋时期,2005年考古工作者发掘时发现,古墓上被挖开了大大小小17个洞,这说明盗墓者不知光顾过多少次,从洞里的器皿、古钱币、矿泉水瓶等遗留物考证可知,盗墓者来自于不同的朝代,最早的盗墓者来自战国,最近的则来自现代,可是他们都无功而返,当考古工作者打开古墓之后发现,里面的藏品大都保存完好,这便是积沙墓的好处。

其实,在建造方法上它与其他古墓没什么区别,不同的是,其他墓穴砌筑完后都是用土回填,而积沙墓是用沙子回填,17米深的墓穴,回填11米深的细沙,中间掺杂1000多块尖利的石块,表层再填土封盖。面对这样的积沙墓,盗墓者只能束手无策。

积沙墓放弃坚硬即坚固的理念,利用细沙的流动性进行软防御,这也就是老子所指的“以柔克刚”。不过积沙墓也有缺点,墓族人必须要将自己的遗骸埋入黄沙之中,所以看似以柔克刚,不如说是玉石俱焚更为妥帖。这样的墓葬在西汉中晚期,随着竖穴土圹木椁墓逐渐消失,也随着减少。

资料图

第四关连环翻板玩不晕你不算完

[page]

苏州的虎丘剑池,相传是吴王阖闾的秘密墓葬,池下暗藏3000柄利剑。汉代赵晔在《吴越春秋》中有这样的记载:“(吴王)阖闾死,葬于国西北,名虎丘。穿土为川,积壤为丘……冢池四周,水深丈余,椁三重,倾水银为池,池广六十步。”由此可见吴王墓葬的危险,而“池下暗藏3000柄利剑”的做法就是连环翻板。

所谓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挖掘深约3米以上的陷坑,长短与宽度视墓道具体情形而定,坑下分布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下陷,人必掉入坑内的刀锥之上,锋利的尖刀利刃将穿透盗墓者的胸膛及五脏六腑,活着爬出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这种做法对抗盗墓者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民国年间,山东青州一带农民在垦田时,在云门山发现一大冢,墓道之中就发现了带轴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当时坑中有积水,等到把水抽干,发现有两个人骨架一仰一趴在利刃之中,身边有铁锹、锤子、绳索等工具,显然这两个人就是盗墓者。

但连环翻板也不是十全十美,万无一失,云门山大冢还是没有逃脱被盗掘的命运。工作人员清理时,墓室中的器物所剩无几,而且工作人员还发现连环翻板之下有两架木梯相接,木梯已经腐朽,但仍能看出形状,这就是后来的盗墓者想出的颇解的方法,只要将木梯放入墓道,盗墓者沿梯而入,则如履平地,一切翻板与陷坑、利刃都枉费心机、无济于事了。

第五关石门此路不通请绕行

历代王侯将相、达官显贵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营建陵寝地宫。为了防止墓葬被盗,便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机关,试图阻止盗墓者的进入。石门是每个陵墓都会用到的防盗手段,在通往棺椁的七八个墓室通道上,都会装配一个巨大的石门,这些大家伙往往设计都十分精妙,工匠们利用门轴和石门的相互作用,使得石门一旦关闭就不可能再次打开,除非将石门完全毁灭,这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样石门就把整个墓室与外界隔离开来,盗墓者想要从正面攻入墓室是比登天还难。

巨型石门对于墓室的保护作用,我们从一点就能看出端倪——几乎所有的盗墓贼都会从墓室的上方进入墓室窃取宝物,没有谁会傻到和十几吨重的石门死磕。巨型石门就仿佛是墓主人对来访者的一个巨型的警示牌:此路不通,请绕行。

第六关水火溺死还是烧死随你

此外,水和火也是墓葬机关中的两大利器。一种方法是在墓中储水,一旦有盗墓者进入,触动机关,就会被溺入水中。不过,这种方法并不常见,因为在墓中注水实行起来难度较大。另一种机关——“伏火”,威力巨大。一般设有这种机关的墓也被称为“火坑墓”,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墓葬。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就是一座著名的喷火古墓,在密闭的环境中,墓室空气成分发生变化,随葬品里的丝麻织物、木器和食物中的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可燃沼气,碰到一点儿火星儿就会燃烧,基本上也是采用玉石俱焚的做法。 

(来源: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