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汉字的时候没有拼音 那他们是怎么学习汉字的呢?
汉语拼音的发明直接促进了中国汉字的发展进程,但是在古代是没有拼音的,那么古代那些教人学者时怎么教求学者识文断字的呢?难道仅仅靠的是口口相传?
据我们所知,拼音的来由是在清朝末年才开始的,可以说在鸦片战争以前都是没有拼音的,直到我们的大学者梁启超带头发起“切音字”运动,直到“切字音”的人都明白这就是汉子拼音的雏形。
而真正把中国汉字创造出来的却是卢戆章,他在编写的关于切字音中瘦子使用切字音拼写官话,于是,在1918年,正式汉字拼音官方公布,一起来看看:
按照这样来看,即便现在的汉字拼音非常成熟,但是也就存在一百来年,并没有多久,这百十年的时间和中国上下5000年来对比,实在是太短了,那么在老祖宗的年代里,他们都是怎么教孩子认字的呢?
其实并不是很难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的老祖宗们都是很聪明的,他们在认字里出现了四个形式来人字,分别为:形声字、直音法、读若法、反切法。那么这个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形声字,以前读书的时候也接触,这种方法装就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就是 我们说的偏旁了,小时候不认字的时候,不是也会用字典的偏旁来查,人家古人也有的好么!
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注音,这样便产生了不同的注音方试,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例如“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直音法简单易懂,有时也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还有一种注音法跟直音法相似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这种注音方法比直音法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音调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在东汉至明清一千多年时间里还有一种音法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反切法。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在汉代已经发展成熟,反切法比直音法有进步但还是有缺陷,反切上下都有多余的成分,拼合时有一定障碍;上下字用的字过多,使用的人难于掌握;有些窄韵,不得不偶尔借用其他韵的字作反切下字,造成切音不准确的弊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