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访著名写实油画家王沂东

王沂东的作品

他从齐鲁大地走来,携着对绘画艺术的挚爱踏遍祖国山河,又回归故土,以写实笔触,将古典主义表现技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用浓郁的红色与黑色对比渗透来展现含蓄动人的东方美、内在美。其画作,深厚中以灵秀点睛,如品一坛陈年老酒,满溢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采的醇厚,却又能回味出中国宋代工笔流韵的清香。王沂东,1955年生于山东蓬莱,成长于沂蒙山,1972年考入山东省五七艺术学校(今山东艺术学院),开始系统学习绘画。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后任中央美院教授。现任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美术馆艺术委员会顾问。曾在美国、德国等地举办个展,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美展中获奖,代表作有《沂蒙雨》、《古老的山村》、《蒙山晨雾》等。画乃余心所爱世人皆说成功之路布满荆棘,在王沂东心中,绘画道路却因挚爱充满幸福。回顾他的艺术历程,要从童年的满墙涂鸦说起,幼时的王沂东看到空白地方就拿起笔画满,家里的墙壁四周皆成了他的画布。对此,家人与邻里都微笑包容,不时开玩笑说:“老王家出了个小画家。”若干年后,老王家真的走出了位写实油画家,而那民风淳朴、山川如画的故乡山水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间,形成了他古朴凝重、俏丽灵动的艺术风格。1972年,王沂东考入山东省五七艺术学校(今山东艺术学院)美术队。“这里有个让人后怕却也备感庆幸的故事。”王沂东笑说。那年他在山东沂源柴油机厂当车工,负责绘制厂内宣传画等。“招考当日若不是碰巧回家看望父母及美术老师,就不可能在美术老师家遇到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他说,“那个年代通讯手段尚不成熟,一旦错过,恐怕就是另一条人生路了。”在专业院校系统学习绘画技法后,王沂东进步神速,1975年毕业,1977年他的作品《沂蒙新春》、《笑看纸老虎》入选全国“纪念建军50周年”美术作品展。1978年,文化大革命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次面向全国公开招生,油画系从2500名应试生中招收15人,王沂东就是其中之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学画、创作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条件。”他感慨说,自己学习绘画技法时,中国油画发展还处于封闭期,没有市场的存在,这给了他良好的学习环境,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上世纪80年代的思潮解放给油画创作带来了清新氛围,在此背景下,王沂东确定了以沂蒙山为母体的创作思路。曾有人问过王沂东,怎样的生活状态是他最期盼的。答曰:无琐事缠身,可专心绘画。2004年,49岁的他终于决定将20多年的教学工作画上句号,成为北京画院的专业画家。采访时,他笑着说自己是“幸运儿”,因为太多人喜欢画画却没机会拿起画笔,又有太多人拿起画笔却没有坚持到最后。“相比之下,我何其幸运,何其快乐。”捕捉最美瞬间中国百姓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形象厚重而苍劲,他们与土地紧紧相连,勤劳善良、踏实沉稳,比如裹着白头巾、满脸沧桑皱纹的老大爷,质朴亲切的邻家大婶,皆是于苦难中坚忍,在生存的困境中展现对待生活的刚强与乐观。而在王沂东的视角里,农村生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一面:乡间厚重的土地上,成长着清澈动人的少女。这里的女孩儿眼睛里不带有生活的沧桑,美好的神情如清晨的一缕光,水灵的眸子里尽是懵懂与期望。“用画笔捕捉生活里最美的瞬间,让作品传递真实动人的情感。”王沂东说,诚然在大多数人眼中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生活质量不尽人意。“但如果把视角从高高在上的俯视转换成平等的观察,甚至参与乡亲们的日常生活,你会发现他们有自己的节日习俗和快乐的方式。自得其乐的乡间生活并非人们想象中沉重艰苦。”婚礼是农村女性一生最辉煌和美好的时刻,也是整个村子热闹喜庆的节日。“相比于展现苦难,我更希望将这个美丽瞬间捕捉记录。因为,固然苦难和悲剧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唯有美好才能直接敲击心灵的琴弦。”前苏联戏剧表演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艺术是同时强调情绪、意志和理智型的创作。演员的形体动作要在情绪带动下才会真实感人。王沂东说,绘画亦是此理。画中人物的行为举止、神态眼神必须是人物情感的真实体现,才能呈现艺术的情感诉求。为了准确把握民间女子婚嫁时的心情,王沂东多次深入农村采访当地的老太太,问她们年轻时是以怎样的心情看待婚姻的。“其实,那个年代的婚姻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数新娘子在结婚前没有见过自己的未来夫君,对婚姻也没有实质认识。对待婚姻,她们懵懂、害怕、期待……”在王沂东的画里没有悲伤和沉重,只有鲁南山水里的一抹晨曦,皑皑白雪中的红衣新娘。他独辟蹊径地发掘中国乡村的另一种美感,将其捕捉、凝固,呈现给世人,也用这份美好感动了世人。工夫在画里在王沂东心中,绘画是幸福的享受,而学画则是严谨的过程。从开始正规学画至今,他始终把基本功作为绘画进步的最重要环节。“工夫在画里”,写实画特别是人物写实具有较高难度,构图、造型、光线等一个细节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人物形象展现。以造型为例,画家笔下的人物造型来源于生活,但却是对生活场景的重新组合,即古法所谓“经营位置”。真正高明的艺术家把握分寸极为精准,会使人感到其画中景致的摆放挪一寸都不行,这便是驾驭绘画的能力。取得这样的境界,一在于扎实的基本功,二在于分寸的拿捏把握。他说,很多人不是画不好,而是在绘画长跑中累了不愿意跑了。而坚守到最后的人,多半都能取得成功。“成功的画家往往都是死心眼的人。”他说,“死心眼”并非指死板守旧,而是坚持与热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程远说:“王沂东具备一个人成功要素的两个层面,一是对所选择事业的忠诚与付出;二是历经艰辛后的顿悟与乐趣。”目前,王沂东正在倾力创作一幅太行山主题的大画。这幅画从四年前开始酝酿,期间他多次前往太行山区观察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试图展现山西人民的真实风貌,挖掘出这片土地蕴藏的情感和味道。“完成这幅画后,我想回到故土,为故乡创作更多作品。”作品评论

精美典雅的拱顶石——评王沂东的绘画王兆军将中国绘画界看作一个建筑的门廊,那么,写实主义画就是它的拱顶石。写实主义油画是中国近20年里最引人注目的画派,在绘画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商业化潮流中,写实主义油画坚守着自己的原则、情操和本色,他们不是用宣言而是用作品表现自身,并因此成为中国绘画界的亮点,其作用类似一个大建筑的拱顶石。拱顶石的特点在于它当仁不让地展示一个建筑的门面,在关键部位上承受巨大的结构压力,并作为整体建筑的层次标志而贡献图腾般的美感。没有写实主义油画这个稳固而典雅的拱顶石,中国的油画将因缺少精美的标志而逊色。王沂东是中国油画界的领军人物,也是写实主义画派的中坚力量之一。他的作品一直坚守乡村题材和民间趣味。从上世纪80年代的《蒙山雨》至90年代的《闹市》到最近的新作《深山里的太阳》,始终没有离开这一主题。他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其实是对纯粹精神的赞美,他对农民的热爱实际上是对民间色彩的情有独钟,这种选择取向和文化志趣不仅让王沂东保持良好的创作心态,也为他的画作融入了内在的感染力。艺术大师都以简洁见功力,机巧和矫情往往收不到好效果。王沂东的画具有色彩单纯、光线明快的特点。他善于用流畅的线条造就一个饱满的焦点,同时留出宽阔的想象空间,以平衡读者在第一印象中所形成的审美紧张,扩展并深化对焦点的感觉。王沂东重视对西方油画的吸收与继承。本人认为他的表现手法一定程度上受到安格尔、伦勃朗等名家,及俄国画派的精神影响。同时,王沂东又有明显的中国特点,因为他一直注意继承油画传统的同时努力融入本民族的审美习惯与哲学内涵。王沂东是中国写实主义画派的佼佼者,也是中国浪漫主义古典油画的实践者和集大成者。但同时,他对自己的创作十分清醒,并以谦逊平和的心情恪守着艺术追求。他说,我将继续以北方农村为创作源泉,吸收中国本民族的绘画语言与艺术思想,充分吸收中西文化的精华而不失自我,完成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