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张君秋:旦角张派创始人 张君秋扮演过哪些角色?

张君秋,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张派创始人,生于1920年,卒于1997年,原名滕家鸣,字玉隐,祖籍江苏丹徒。他自幼家贫,父滕联芳,随母张秀琴(河北梆子青衣演员)在各地客串演出,后经李多奎介绍,拜李凌枫为师。1935年,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次登台,以一出《女起解》唱红。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推选“四大童伶”,张君秋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被选中(后世称“四小名旦”)。

报界评价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之中。后拜王瑶卿为师,并得梅兰芳、尚小云、阎岚秋、朱桂芳等指导。

张君秋的艺术成就在于他几十年不懈的朝夕研磨,博采众长,大胆对京剧唱腔进行改革创新,努力探索,创立了风靡海内外的张派艺术。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张派艺术已初见端倪。至1956年,一出《望江亭》,标志着张派艺术的正式形成,为内外行所公认。张君秋先生在我国京剧艺术领域中尤其是旦角行当创作的表演艺术家中,是一位承前启后、勇于探索、大胆革新、不懈追求的优秀戏曲表演艺术家。

《秦香莲》裘盛戎饰包拯张君秋饰秦香莲

《望江亭》中张君秋扮演谭记儿

1942年张君秋自组谦和社挑班。1947年与马连良、俞振飞在香港演出数年,1951年返京,1956年张君秋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和马连良京剧团,谭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剧二团合并,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北京京剧团。此名家合作,流派纷呈,百花争艳。在剧目设置、唱腔创作、表演技巧、舞台美术以及服装道具等各个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革新创造,成为当时菊坛一大盛事。同时,张君秋的艺术创作,此时也到达了颠峰阶段。

文革中,张君秋备受迫害。文革后复出,把主要精力放在京剧教学方面,广收海内外弟子。1986年,应天津市政府领导之邀主持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后接受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委托,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艺术总顾问,到他逝世为止,共完成京剧音配像120部,为京剧艺术的留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表演不着意人工雕饰,追求天然直率,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张君秋扮相雍容华贵,嗓音宽亮甜润。他的演唱吸收了其他行当及曲艺、歌曲的菁华,在梅派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张派”。代表剧目有《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红鬃烈马》、《打渔杀家》、《审头刺汤》、《四进士》、《三娘教子》、《苏武牧羊》、《春秋配》、《诗文会》、《状元媒》、《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刘兰芝》、《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赵氏孤儿》、《楚宫恨》、《彩楼记》、《怜香伴》、《珍妃》、《秋瑾》、《芦荡火种》等。有《张君秋戏剧散论》行世。张君秋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有近百名之多,其中有薛亚萍、李炳淑、杨春霞、杨淑蕊、王婉华、雷英、张静琳、王蓉蓉、赵秀君等。

张君秋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90年被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和纽约美华艺术协会授予终身艺术成就奖和林肯大学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武家坡》中张君秋扮演的王宝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