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书法拓荒者:汉唐文化播种人
图一--圣德太子法华义疏
图二--光明皇后临乐毅论
图三--圣武天皇贤愚经
东方晓
西安半坡遗址的发现,表明中国在六千年前已经用文字开始书写华夏文明的第一篇章了。汉字传入日本以前,这个岛国还是一片文化荒原。《古语释疑》的作者斎部宿袮廣成开卷便说:“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后行,存而不忘。”
日本历史学家考证,早在中国的战国时代,汉字已经通过一些器物流入日本,但汉唐文化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植根,那是6世纪中叶至7世纪以后的事情。
据《日本书纪》和《古事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年)春二月,中国人王仁入朝,并献上《论语》10卷《千字文》1卷。日本史书以他为汉字传入第一人。史上关于王仁的记载极少,只知道是汉代执掌图书典籍和传授经学之学者。
汉字在日本真正得到有效使用,是从抄写佛经开始的,而抄经又催生了书写艺术。在十七世纪以前,日本把书法叫做“入木道”或“笔道”。这些开创“写字”先河的书道拓荒者,个个都称得上是汉唐文化的铁杆“粉丝”。不仅热衷于在日本传播华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派生出日本自己的书道艺术。
飞鸟时代的政治家圣德太子(574—622年)笃信佛教,42岁时用中国黄表纸亲自撰写了4卷具有六朝风格的《法华义疏》,每页29行,每行23—24字。撇捺轻妙,字迹秀丽,颇具六朝风范,是除了金石文以外日本现存的最古老墨迹。先藏于圣德太子创建的奈良县生驹郡斑鸠町法隆寺,明治11年(1878年)献给皇室作为圣物供奉。
圣德太子又于天武天皇14年(686年)抄写了《金刚场陀罗尼经》。这是日本最古老的经书,用27X670cm生纸写成,风格极似唐初三大家之一的欧阳询之子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
相当于我国唐朝中叶的奈良时代(710—794年),特别是圣武天皇(701—756年)执政的天平年间(729—749年),奈良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写抄经书盛行,“入木道”随之发展,众多墨迹流传后世。这个时代的风格除六朝以外,多为晋唐,最爱王羲之。被誉为日本小楷第一人的光明皇后(701—760年)出嫁时,将王羲之的《乐毅论》作为陪嫁随身携带,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天平胜宝八年(756年),圣武天皇崩御,光明皇后在奈良东大寺西北角建了一所“正仓院”,专门用于收藏丈夫的遗物,聊以纪念,其亲笔临写的《乐毅论》(图二)等也被保存在正仓院中。另一件藏于该寺戒坛院圣武天皇的“宸翰”(即御笔文书)《贤愚经》,被认为是这一时期代表性书法作品。
延暦23年(804年),最澄、空海、橘逸势等人作为遣唐使派往中国,带回了王羲之以及晋唐其他名家的墨迹。虽然这一时期参照汉字部首而创造的日本文字“假名”已初露头角,但上流社会仍以书写汉字为上品。
809—823年执政的嵯峨天皇迷恋汉学,诗赋、书法、音律都有相当的造诣。尤喜唐风,从礼仪、服饰、建筑一直到生活方式都亲力亲为实行“唐化”。宫内匾额一律仿效大唐宫廷样式,除御笔亲题外,还命当代书法名家空海、橘逸势协助书写。空海、橘逸势、嵯峨天皇三人是平安时期(749—1192年)书界第一高手,号称“平安三笔”。特别是空海,被誉为日本王羲之。其厚重且装饰味十足的格调颇具大师风范。三人中的“特笔”是最澄。其圆寂时,嵯峨天皇亲自写了一篇草书《哭澄上人诗》,悼念这位罕见的书道能人。
最澄(767-822年),日本平安时代僧人,俗名三津首广野。日本天台宗开创者。三津首家族乃中国后汉末代皇帝孝献帝(189-220年在位)的后裔,应神天皇(270—310年)时代东渡扶桑,定居于近江国(滋贺县)滋贺郡古市乡(今大津市),赐姓三津首。802年公选为入唐求法的短期留学生。804年(唐贞元二十年)7月,随日本第十二次遣唐使自九州岛出发,9月抵达明州(今中国浙江宁波)。贞元二十一年随天台宗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义,并授大乘菩萨戒。805年5月回日本,带回亲临的《台州录》102部240卷、《越州录》230部460卷及金字《妙法莲华经》等章疏,还有王羲之等名家碑帖拓本17种。822年6月56岁时,圆寂于滋贺县比睿山中道院。
三笔第一人空海(774—835年),平安初代僧人,俗名佐伯真鱼。921年醍醐天皇赐谥号弘法大师。四国岛赞岐国香川县人。日本真言宗缔造者。15岁习《论语》、《孝经》等;18岁入京都大学辽明经科研修儒学。桓武天皇延历廿三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与最澄、橘势逸等作为学问僧随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次年抵长安,两年后(806年)携大量佛典经疏﹑法物以及《刘希夷集》、《王昌龄集》、《朱千乘诗》、《贞元英杰六言诗》、《杂诗集》、《杂文》、《王智章诗》、《诏敕》等诗文和书法作品回国。期间曾师从唐代贞元年间(785—805)书法家韩方明。因得韩所著《授笔要说》中五种笔法教益,能写多种书体,人称“五笔和尚”。另传因他能用四肢和嘴五个部位运笔写字而得此名(据《入木抄》)。他学王羲之、颜真卿,并融入自身风格,被奉为“入木道开山祖”、“书圣”、“一代典范”。空海的代表作有写给最澄的《风信帖》和信手为100多位受戒僧人写下的名录《灌顶记》,点画丰腴厚重,线条流畅,欹侧多姿,活脱一个颜真卿。语言文学大家梁容若(1904—1997)在《中日文化交流史论》中说空海:“尝学书法于韩方明,舍雀头笔而用长锋,变六朝初唐之风而仿颜真卿体。”由他编纂的《篆隶万像名义》,是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对唐朝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汉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成为研习汉唐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有“能笔天皇”美称的嵯峨天皇(786—842)是恒武天皇次子,书法出众,特别喜欢唐代欧阳询(557—641年)书体。因与空海过从甚密,故书风接近空海。嵯峨天皇于弘仁14年(823年)4月14日在延历寺给最澄弟子光定(779—858)受戒时书写的证明文件《光定戒牒》,将欧阳询的楷书和空海的行草巧妙地交织融汇,笔力遒劲,潇洒从容,气度非凡。其使用的纸张与王羲之《丧乱帖》和光明皇后的《乐毅论》一样,是当时最珍贵的纵帘纸。此卷被滋贺县大津市最澄创建的比睿山延历寺敕封秘藏。
《李峤杂咏残卷》是嵯峨天皇书录初唐诗人李峤(644-712)的五言律诗。其书遒劲典雅,优游自在,线条富有抑扬缓急之变化,欧阳询书风的凌厉气势跃然纸上。
《日本记略》天长三年(丙午,826年)三月十五日条中对嵯峨天皇为供奉其父桓武天皇而书写的紫纸金字的《法华经》给于极高评价:“……其经太上天皇(嵯峨天皇)手迹也。紫震金字。玉轴绣帙。一有体有势。珠连星列。烂然满目。观人称曰。真圣。钟繇逸少犹未足”云云,被奉为无上神品。空海在《遍照发挥性灵集》卷六中记:“鸾凤翔碧落而含象。龙螭游苍海以孕义。张王掷笔。钟蔡怀耻……”对天皇的赞誉更是难以复加。
流放能笔橘逸势(782-842),系右中弁(尚书)橘入居的末子,嵯峨皇后橘嘉智子的堂兄弟,但马国(今兵库县北)权手(中央派遣的地方行政官)。延历二十二年(804)曾与空海、最澄一起渡海入唐留学。期间,潜心研究李北海(李邕,678—747)和柳宗元(773—819),其深厚的汉学修养和风流倜傥的性格,浑然一个唐代文人雅士,雅称“橘秀才”。平城天皇大同元年(806年)八月橘逸势归国。后因承和九年(842年)七月十日的“承和之变”而卷入政治斗争,在流放伊豆半岛途中客死远江国板築駅(今静冈县浜松市境内),故有“流放的能笔家”之称。
橘逸势的书法,隶书最优,惜存世不多。供奉于兴福寺东院西堂的《伊都内亲王愿文》是公认的传世代表作。这是天长十年(833年)橘逸势为桓武天皇的第八皇女伊都内亲王遵先妣藤原平子嘱书写的祈祷文。端庄遒劲的笔致,开阖抑扬的韵律,字里行间无不尽显晋人王羲之书法的风骨,一派大唐神韵。三笔之中,他官位最低,只因书道造诣非同凡响,故能与空海、嵯峨比肩,跻身三笔之列。
平安中期,宇多天皇(867—931)中断遣唐使以后,日本书道一改以往校仿晋唐的书风,开始追求日本趣味。这一时期假名已经普及,草书假名的日式书法随之出现。到平安时代中期,以小野道风(894—966)为首、藤原佐理(944—998)、藤原行成(972—1028)等人在秉承魏晋六朝和唐代书法的基础上,努力追求汉字与假名意境的完美融合,创造出独具日本风格的“和样”书法。他们的墨迹被后人分别称为“野迹”、“佐迹”和“权迹”。三迹的出现,标志着日本书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今天,日本政府制定了诸如:小学3年级必须教授毛笔字;书道作为和音乐、美术同位的高中艺术科选修课之一;大学的教育学和文学专业开设书法讲座;各级政府在培养教员的教育学部设立书写教育和书道教育的研究室等一系列措施,以传承这一古老文化。据说,日本当今有四分之一的人爱好书法,具体约三千万之众。
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书道,已经不光停留在“写字”这一层面上,而是与茶道、花道同等,成为人们日常培养品行、陶冶情操不可或缺的一项社会活动。
日本书道拓荒者,汉唐文化播种人;孜孜以求创伟业,功垂千秋万古名。
- 上一篇:谁修复了《蒙娜丽莎》
- 下一篇:肖像油画透视晚清重臣生动形象与微妙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