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法创作莫成鬼画符

最近,有一则《古人评今人书法》的“段子”在微信朋友圈中疯传,大家看了都忍俊不禁。这个“段子”调侃嘲讽的对象是二十多位当今书法界的名流,其中既有如今满街都是他书写的宣传标语的那位大腕,也有那位身居书协高位的明星;既有执掌专业期刊的“学霸”,也有院校中的教授博导。总之,“段子”的编撰者选取当今书坛那些“重量级”的人物,假托古人之口,逐一品评;编撰者以对话的形式和喜剧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这些“大咖”的书法创作存在的弊病。尽管其中有些并不一定正确,但这种善意的批评,的确发人深省。

记得小时候,我在母亲的敦促下练习写毛笔字。最初仅能执笔,字写得歪歪倒倒,仿佛一个醉汉,站都站不稳。这大概就是所谓“初学平正”吧。后来,在小学习字,按照老师发下来的字帖描红,由于描摹得好,满纸都是老师画的红圈圈,母亲看了自然高兴。就这样,描红一年,字写得稳当了,于是飘飘然起来,我嫌整天描摹字帖拘束,写字时丢开字帖,放手挥洒。那字写得犹如天花乱坠,心中很是得意。我这也是“既知平正,务追险绝”了。哪知,母亲看到后,一顿痛骂:“你看你这字写得就像是鬼画符!”

鬼长得什么样自然无人见过,肯定是与常人不同,人们凭借想象画出来的鬼都是面目丑怪、狰狞恐怖;至于鬼画的咒符,更是无人能够辨识。所以,家乡人斥责那种写得丑怪、难看、很难辨认的字,是“鬼画符”。我看了一下微信中那则“段子”里,品评的名家“现代书法”作品,除少数以外,大多都带有这种“鬼画符”的共同特征:丑拙、造作,甚至无法辨认。

西晋时“五胡乱中华”,北方大乱,政权危如累卵。王羲之的父亲王旷首倡过江之议,于是晋王朝“四海南奔”,定都建康。所以,东晋书法家大多是从北方南迁过来的,都带有古拙质朴的北方书风的审美特征。我们从新疆出土的《李柏尺牍》、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羲之《姨母帖》,都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后来,江南秀美山水和当地书风给了王羲之书法创作灵感,他一改旧派,其楷、行、草书写得“妍美流便”,结果大受人们喜爱,很快风靡江南,门阀士族的子女纷纷效仿学习,气得大将军庾翼大骂:“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

北周时,南朝书法家萧子云的外甥、王羲之后裔王褒过江北上入关,把“妍美流便”的王派书法带到了北方,并在北方很快风行开来。加之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传法和唐太宗的推崇,从此中国书法楷、行、草书即以“妍美流便”为正宗大道。直到清代中期以后,在满清高压统治下,文人被迫研究金石碑版,碑学兴起,古拙质朴的书风才重新兴起,然而中国书法的败坏也由此开始。

流利美妙是书法的本真和核心,因为它符合汉字书写的审美特征和自然天性。唐代孙过庭早已总结出书法艺术美的发展规律,就是“古质而今姸”。钟繇曾以“用笔”为天、“流美”为地,来说明“天”“地”交臻的书法自然之妙,反对人工雕琢、刻意造作。而那则“段子”中批评的某些当今书法家,常常是“务追险绝”:他们舍弃了毛笔书写自然流利的天性,代之以矫柔造作,扭捏作态;或者以师碑求拙为名,装神扮鬼,以丑为美;或者刻意改变毛笔书写时的自然运动轨迹,以及汉字的自然形态,追求所谓的金石效果。这样的书法如鬼画符,的确“险绝”惊人。难怪那位“段子”的编撰者直斥为:“玷污传统,愚弄百姓,误导后学”了。所以,窃以为诸君“既能险绝”了,还是“复归平正”吧,走上“妍美流便”的大道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