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书法和社会并非“两张皮”

孙晓云《手札三则》(局部)

中国书协顾问刘艺写自作联“曾吃种田饭,今使卖字钱”;他切合个人经历,上联用一“曾”字,记昔日于江西进贤“五七干校”种田3年自给自足,下联加一“今”字,以表“改革开放后拙字可以进入文化市场,卖字挣钱以贴补家用”。刘艺记下“种田及卖字此两项经历令余受用一生”,见文见字如见简单朴素的刘艺先生。

刘艺的自作书文,在2013年12月24日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中国艺术宫联合主办,上海市书协协办的“书写时代——全国名家书法作品展”上,并不特别出奇——100余名书法家的作品中,有如魏传忠、邵秉仁写自己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提案,有如沈鹏、欧阳中石写的自作诗词,更多书法家则书写自己的生活记录或者研究心得。微博微信与工作日记也都可以成为书法的内容,观者从中既能欣赏到丰富的书法作品,又可以赏读到时代的文本涵义。

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一代之书,无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历代书法作品不仅反映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同时还记载了书写时代的方方面面。《兰亭序》《祭侄文稿》《争座位稿》《黄州寒食帖》等历代名作均深刻展现了文人的精神世界,又记录下历史场景的重要片段,既是艺术精品,又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书法的这种社会功能日趋式微。“我们办沈尹默纪念主题书法展,但入展作品与沈尹默相关的不足两成,更多人还是满足于写写诗词,与我们的社会生活脱节。”上海市书协主席周志高说。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刘恒遍览2013年中国书协举办的20多项展览,“征稿评选,重点还是放在书写技巧上”。他还不止一次地听到兰亭奖和国展的获奖者畅谈:“书法就是写字,内容和我没有关系。”“但书法不是简单的技巧,而是一门相对综合的艺术。”和刘恒持相同观点的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赵长青认为,书法的现实功能有所退化,书法家写诗词、名言警句的多,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的内容少,已经成为当代书法的弊病。“我们举办这个展览,就是要引导书法家关注现实,为人民和社会服务,写自撰诗词、生活片段,关注自我内心的体验和时代的精神。”

“现在,书法和社会是两张皮,感觉总也融入不了。”本展策展人戴志祺介绍,如何让书法融入社会与时代,是他策划此次以内容为主的展览的最初动因:“可以长篇大论,可以小情小调,可以歌颂赞扬,可以鞭挞讽刺……艺术的形式、风格,各个时代、每个人都有不同,但精神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就像祭侄,反映出历史的一个很大的画面。”

郑培亮写浊酒、香烟、商品房,读来令人会心一笑。漆钢去重庆龙咀公园、金山公园写联,别人准备的不好,遂自写“山铺秀色,送荫拂座;水映岚光,花气宜人”。孙晓云写“癸巳夏,金陵持续高温两月有余,吾术后无法外出,稍动则大汗淋漓,伏案落款,必书晓云挥汗矣”,又记“中秋阖家聚于河西敏露新居,高楼赏景,吃螃蟹”等居家琐事,读来亦清新可喜。“将白话和生活记录引入书法,进行艺术化的表述,是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化的规律。”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认为,就好像星巴克推出的不只是咖啡,还有对咖啡的体验一样,书法也不应只是写字,而是几千年传承的生活方式、生存智慧与感悟。“如果书法家陶醉于古董文明、化石文明而不自觉,就缺失了对生活的碰触和时代的担当。”书法家孟鸿声说。

除了对同道“写了什么”的期待与好奇,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更看重此次展览在书法展历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清季民国的大家,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也都是写古诗词为主,所以我们习以为常;百余年来,书法界在内容方面始终是迟钝的。”书法家铸公印象颇深的是沈尹默、林散之、启功等大家,写自己的文句、自己的学术成果。白谦慎在《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摘抄》中写“时间在古物上打下烙印,我们对时间怀有敬畏……”孙晓云回顾自己的习书生涯:“吾三岁伊始,学书半世纪有余。弱冠之前,遍临诸帖,烂熟于心。而立之时,勤勉探索,追求创新。不惑之年,颇有所悟,著书立说。知天命之后,不遗余力,溯本求源。人生百年,犹有尽时,而书有法,艺无涯,一生以书相伴足矣。”陈振濂以《颐斋书事》关注书法的“可阅读性”:“我用书法艺术化、展厅文化、阅读书法、社会和民生书法4件作品来书写30年来我做过的事情——只有自己写的东西才有独特性,才有可读性。”

“展览中,很多的作品都很像日常书写,但又都是以艺术创作的心情来记录自己的文字。”广州美院教授祁小春认为,“书写时代”这个词,值得从学理上考虑和分析:“我们应该用古汉语写,还是用现在的口语写——用古汉语,是不是复古、模仿古人,还能不能反映时代?用现在的语言创作,与书法的形式能否配合?”“用传统的书法形式,来真正表现时代生活,是深层次的书法问题。”书法家白砥认为。陈振濂更看重的,是通过文本的书写,可以掂量出一个书法家文史的分量。“这些命题,让书法生态的成长空间大有可为,也对书法家的学养、知识结构、生活感悟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书写”与“时代”之间,还留下了很大的学术空隙,值得当今书法家游弋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