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未休的风景区“错字门”
“捍”写成了“撼”,故宫博物院最近的“错字门”使人大跌眼镜。“错字门”发生后没有几天,新浪名博、知名盗墓考古研究学者倪方六在自己的博客中贴出《中国五大著名错字》一文,指出我国著名的文化古迹或者旅游景区内也是错字频现,其中有五大错字最为典型,最为著名。这五个字来自承德避暑山庄、南京明孝陵、扬州平山堂等我国著名景点,因此备受关注。截至昨天下午四点,这篇博文的点击率已经达到了四十五万余次,评论也超过千次。那么,那些字究竟是不是错字,记者为此采访南京著名书法家,做了一番探访。
错字一:“避暑山庄”的“避”
倪方六观点: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挂着一方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的匾额,中间是“避暑山庄”四个大字,这个“避”字是康熙皇帝亲笔御书,仔细看,这个“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明显是一个“错字”。
康熙为什么多写一横?导游告诉倪方六,康熙帝有意多写一横,寓意他的江山更稳固。倪方六认为,这明显是导游在“忽悠”,康熙就是写错了。后来,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看出了这个错字,用满、汉、蒙、藏、维五种文字,另题写了一块没有错字的“避暑山庄”鎏金匾。
倪方六还发现,“辛”下多一横并非康熙首写,欧阳询也曾这样写过。
错字二:“花港观鱼”的“鱼”
倪方六观点:不但避暑山庄有康熙的“错字”,杭州西湖也有他写的“错字”。西湖边的“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字,下面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这是一个“错”字。
关于这个“错字”,也有一个传说。原来,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上烤,还能活吗?于是,康熙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了。
错字三:“此山b太祖之墓”的“b”
倪方六观点: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里,至少有两个写错的“明”字。在明孝陵的文物保护碑上,“明孝陵”被写成了“b孝陵”;入明楼,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b”。
倪方六认为,“明”的左半边应该是“日”,而不是“目”。倪方六还发现,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在《洛神赋》中,也把“明”字写成了“b”。此外,成都著名武侯祠内有块匾额叫“明良千古”,其中的“明”也写成“b”;四川新都的宝光寺有“光明世界”匾,上面的“明”字也写成“b”;济南市大明湖的门牌上的“明”字,同样写成“b”。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倪方六认为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在清代,把“明”写成“b”的现象很多。一种说法是,清代文字狱厉害,文人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把“日”易为“目”,意思是“睁眼写错字”。另一种说法则相反,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武侯祠的“b良千古”就是这个用意。
错字四:“风流宛在”的“流”
倪方六观点:扬州名胜平山堂有一个“风流宛在”匾额,这四个字出自清末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的“流”字少一点,应该是一个错别字。
倪方六认为,这是刘坤一有意写错了“流”字,希望为官者少点风流。而“在”字其实也是错字,多了一点,则寓意要“多点实在”。刘坤一两个错字极富哲理,同时点出欧阳修当年行为上的不检点,可谓错得恰到好处。
错字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的“富”
倪方六观点:此错字出现在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两侧楹联的上联中,“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其实,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倪方六认为,这两个错字错得很有文化,寓意深刻:“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的身份。
关于孔府这两个错字的来历,也有传说。据说这是神来之笔。相传在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成亲那一天,恰有神仙路过,看到了门前的这个“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点抹去了,称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
“章”一竖通天,则据说与大才子纪晓岚有关。当年纪晓岚应邀给孔府写联,但“章”字就是写不好,写了多遍皆不满意。纪晓岚索性放下笔,去休息了。梦中,他看到有一老者在他写的“章’字上划了一笔,成了破“日”之状。纪晓岚当即醒来,得到灵感,挥毫泼墨,把“章”子的一竖写出了头,意境一下子全出来――“文章通天”,用在孔府的大门上十分贴切。
书法家回应:这些字都不是“错字”
“避”、“鱼”、“明”、“流”、“富”……倪方六先生指出的这五个著名景点的字是不是都是错字呢?如果是,这个笑话岂不是闹大了?记者昨日为此采访了数位南京著名书法家。
书法家、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所长庄天明先生的态度很明确:“从书法的角度来讲,这些都不是错别字!”
庄天明说:“此博文作者所指的多个错字,如果纯以简体字作为唯一标准衡量推断的话,那个个都是错别字,没有疑义。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标准来衡量,以书法艺术的眼光来看待的话,那就一个也没错,都是古代传统书法的常规性书写法。”
庄天明告诉记者,中国古代书法的书写,可以视情况增减笔画。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在《结体三十六法》文中所列结体诸法中,就有“增减”一条,也就是说,根据字体美化之需要,可以增加与减少笔画,如原注所云:“或因笔画少而增添……或因笔画多而减省”。
具体来说,“避暑山庄”匾中“避”字右半边的“辛”多写一横,是篆隶的传统,楷书之通则;“鱼”的繁体字,下面写为四点,但在行草书中,四点则可以变通,写成三点或一横,而且在楷书中为了达到生动有趣的目的,使用一些草法也不鲜见。在古代楷书中,“明”的“日”大多数写成“目”,应属“增减”中的“增”,这样的话,则左右横画对称,更加美观。曲阜孔府楹联中的“富”字少上面的一点,“章”字下面的一竖又一直通到上面,前者可说属于“减”的通变;后者不但可看作是“增”的通变,同时也秉承了篆隶的传统。
庄天明还向记者出示了《中国书法大字典》,来证实倪方六所谓的“错字”写法其实古已有之,并非出错。
另一位著名书法家李路平先生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说,避字左边的“辛”写成三横,是北魏、唐墓志书体,辛从篆,多一横可这样写。“鱼”下三点,这种写法也很常见。“b”从篆,唐楷也是这种写法,也没有错。“流”少一点,行书也是这种写法。“富”字也是从篆,本来没有一点,篆书中,头宝盖与秃宝盖是不分的。以上的所谓“错字”,其实都不错,有些是正体,有些是俗体。康熙皇帝写所谓的“错字”,反而说明他虽然是满族人,其汉学功底却相当深,通篆,识篆,“很有文化”!
- 上一篇:徐熙画派
- 下一篇:沈尹默拒称“书法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