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陈乃斌和他的戏剧人物画:戏味 韵味 趣味

虽然已是数九寒天,太阳却暖暖和和地照着,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屋内的鱼缸上,五条色彩斑斓的小鱼悠闲地在水中游来游去。墙上挂着欧阳中石先生给陈乃斌的题词,屋里飘着铁观音浓郁的茶香,一幅幅美不胜收的戏剧人物画作品似乎在向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启那扇戏剧故事的大门――让人徜徉在戏剧的世界里,耳旁响着西皮流水,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牡丹亭》、《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白蛇传》、《连环计》、《武二郎大闹十字坡》……细致入微、惟妙惟肖。陈乃斌小时候跟着大人看戏,总是掂着脚尖挤在人群中,每每把戏看完的时候,都脚疼脖子酸,可是只要有戏剧班子演出,他便乐颠颠地跑在最前面。戏台上细腻、传神的表演,华丽、典雅的装扮给幼年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乃斌入迷地沉醉在戏剧中,一醉就是60多年。从小时候起,陈乃斌就开始画戏剧人物,没有老师、没有颜料,只有一只铅笔,但他仍执着地描绘着自己的戏剧世界。

陈乃斌对戏剧的迷恋如痴如醉,梦想有一天也能登上舞台成为一名真正的戏剧演员。他开始私下练习戏剧唱段、研究戏剧台词。不料,戏剧台词竟把他引入到了五千年积淀的灿烂诗词文化中,他像个刚出生的婴儿,孜孜汲取着古典历史和文学的营养。他喜爱王勃“落霞孤鹜”的华丽辞藻,喜爱李清照“绿肥红瘦”的细腻词风;他在虞姬最后的挥刀身影中落泪,在贵妃哀怨的醉酒神态中惋惜。他坚持不懈地用绘画的方式表达着戏剧带给他的喜怒哀乐。

1959年陈乃斌进入专业美术学校――济南美术学校,做了两年多的插班生。毕业后,被分配到美术工厂,在那里负责画宫灯。那段时光是快乐的,他的工作就是精心挑选古典文学中的神话故事、名人轶事等,画洛神、画林黛玉……1960年,刚满18岁的他手绘的“嫦娥奔月”宫灯,在广交会上崭露头角。不久,由于政治斗争,陈乃斌被下放到山东省淄博王村整整20年。

回忆这20年的艰辛,陈乃斌感慨不已:“我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不能停止画画。”透过坚定有力的眼神,陈乃斌翻开了那时的记忆。劳教的内容是繁重又枯燥的喷漆工作,但他愣是把漆刷变成了手中的画笔,把油漆变成了颜料,无时无刻不在构思自己的作品。可以说,他没有一天离开过绘画的世界。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陈乃斌开始专职画国画,潜心于戏剧人物画的创作中,戏味、韵味、趣味在他的作品中萦绕穿梭。陈乃斌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任山东齐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等职,但他常常说:“我称不上画家,我只是个热爱戏剧、热爱绘画的民间画匠。”

中国戏曲是国粹中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同时,这一精彩的内容不断地在艺术家的笔下被阐发。陈乃斌的戏曲人物画有三大特色:一是选取在民间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戏曲为题材,尽心筛选人物角色,重点刻画人物的瞬间神态和人物关系,使之在画面上亮相定型。如作品《连环计》中,吕布以翎子“戏”貂蝉,吕布之得意放肆,貂蝉之故作掩饰,王允侧身佯作回避,三人神态都画得神情毕肖,准确到位。又如《贵妃醉酒》里的杨玉环醉态斜身,而高力士一副奴才相,跪在一边,不仅画出了二者的人物关系,更是强调了人物的动态造型,一招一式,很符合舞台上的板眼节奏。二是陈乃斌的戏剧人物画常常弥漫着风火之势,带有一种强烈的动感,人物的形态动作以夸张之势显现出来。如《白蛇传》中,许仙倒地,青蛇举双剑要杀许仙,白蛇左手挡小青,右手顾及许仙。这组造型,充满了矛盾冲突,人物均在激烈的动态之中。三是充满笔墨情趣,画面清淡韵雅,色彩丰富多变。如《霸王别姬》中,霸王虽以墨为主,但他的两条红穗和红盔、红剑穗,与黑色造型相配和谐。虞姬以淡紫为主,与霸王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色彩搭配相互穿插,浑为一体。戏味、韵味、趣味构成了陈乃斌戏剧人物画的鲜明特点,这也使他的画达到了耐人品嚼、嚼之有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