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刘国辉画展》将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

书存金石气,室有蕙兰香——推开杭州吴山脚下那扇木门,但见满脸微笑、满头银发、满手笔墨的刘国辉,正在为8月31日,也就是72岁生日之际,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刘国辉画展》忙碌着。新画卷初秋,窗外一切那么静美。画,也是那么美——《茉莉花》,秀美的江南少女手拈小花回眸一瞥,勾起人们无限遐想;《姐妹俩》,一个开朗活泼,一个文静内向,散发着春的气息。刘国辉,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此次展览将展开他的艺术人生——75幅国画作品,创作年代自1980年至今,囊括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和数十年来教学研究的成果。生活激励着画家,画家热爱生活,刘国辉的足迹遍及祖国大地,多姿多彩的生活在他的笔下化作奇丽的人物画卷,点化出一个个动人的意境——《初春时节》、《花样年华》、《喜庆的日子》一个连着一个,娴熟的笔墨技巧和俊美的造型,是一种典型南方风味的艺术风格,恬淡而俊秀。

刘国辉教授。 

“艺术家的职责是引导别人了解世界,欣赏世界,启发人们去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自然,更加热爱生活。”刘国辉关注各种各样的人为国家、为社会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在这里,画家留下的是深深的同情和祝福。刘国辉的人物画里总闪现着各色各样的“人”——现实的人物画不是历史上那个文人画的延续。刘国辉坚信,它是一种新的品类。新浙派当一个巨大的民工潮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涌动时,这千百万人生命的律动撞击着画家的灵魂。在刘国辉看来,这千百万人的大迁移,在做着严肃的命运抉择,“再没有比他们的命运沉浮更能激起我心灵的震动了。”刘国辉关进斗室,整整半个月,《世纪潮》问世了:那些人,那些被人遗忘的山沟里出来,带着疲惫的神情去寻觅希望,在生活的激流中搏击……这是一首悲怆的恢宏乐章,体现着笔墨相贯的力量,从李振坚、方增先等浙派人物画的多年积累,在刘国辉这里形成了一个标志性的突破。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这个标志性就是存持浙派的笔墨意蕴,这个突破就是营造宏博画幅的大气势,而又保留内在的雅质,让观者感受的不是表象,而是历史与命运的重压,是与每个观者自身经历相关的沉吟。在这里,画家不仅是历史的描绘者,更是历史的思考者。”刘国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新浙派人物画,刘国辉毫不张扬地实现着自己的艺术主张,追求作品更高的格调,铸炼着自身心灵的超越。人们发现,刘国辉的画在变:他广收博取,吸取新营养,保留自我又开拓自我。他不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描摹,人物的大胆概括、更为强烈的大块对比代替了纯熟淡雅的浙派基调,带有刺激性的色彩笔触,代替了旧有的和谐和秀润。他在寻找点、线、面之间音乐性的节奏,他在探索各种材料和工具在运用中可能产生的肌理效果。用笔更为泼辣果断,气势更大气磅礡。刘国辉这个名字,既和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劲旅新浙派密不可分,又与当代水墨写实人物画的复兴紧密相关。确切地说,他不但是新浙派第二代实力雄厚的骁将,而且是复兴水墨写实人物画的先锋。“如果说人物画是一筐水果,那么,我执意的是那只苹果、那支香蕉,或是梨头。”

刘国辉笑言:写实人物画应该具有更深刻的表现力和更丰富的品种样式,这里远没有穷尽。新势力刘国辉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优秀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多年前以他为导师的“中国人物画高研班”曾得到业界的高度评价。自刘国辉步入艺术殿堂,1979年入校读研究生,1981年留校任教,1994年获得了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1995年,人事部批准5位艺术家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其中有刘国辉,这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第一位获得这个称号的人。他那部洋洋可观的《关于人物画,兼谈人物画高研班的实践》画论,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金玉良言。身为教育者,刘国辉时刻都在想:无论山水、花鸟和人物,当面临着大规模外来文化的冲击时,中国传统绘画是否都面临着“变与新”的突破?1992年,文化部批准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中国人物画高级研究班”,刘国辉教授作为最合适的人选,被任命为这个高研班的导师。众望所归,刘国辉不再仅仅以一个画家的身份来面对世界,他把所有对艺术的思考,对艺术的探求,都放在一个更大的时代背景下。馨香的一瓣,鲜艳的一束,将留下一个绚丽的春天——8月31日,让我们走进由中国美协、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会、浙江美术馆主办的《刘国辉画展》,在一幅幅中国人物画长卷前,欣赏,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