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家洪涛:倾情笔墨写山水意韵
【国画家洪涛艺术简介】自幼受家庭蒙养与熏陶,80年代曾追随长安画派著名画家方济众、王金岭先生学艺。1995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高研班,师从贾又福、姚鸣京、张立辰等。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西安国画研究院画家,陕西美协会员,西安铁道美协副主席,宝鸡市职工美协主席,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1992年作品《流向延安的血脉》获得全国铁路美展一等奖1994年作品《艰难的历程》获得中国文联主办的全国美展优秀奖1995年作品《原生》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1996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当代五人画展
2000年作品《山野清风》入选中国美协举办优秀中国画展览
2000年巜山野清风》作品入展中国美协在南京美术馆举办的”民族魂、国土情”优秀中国画展览2002年作品《江山无尽》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全国美展
2003年国画《清风》获全国首届水墨画小精品银奖
2005年参加《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邀请展
2006年参加首届《水墨中国》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2009年作品《大山无言》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收藏
2014年作品《静观秋色》入选首届当代中国画大家小品画邀请展2015年作品入选当代中国画百家扇面小品学术研究展2015年作品《秋风过眼》入选当代中国画大家小品画邀请展2015年10月应宝鸡市政府的邀请为高铁南站贵宾室创作国画《秦岭春晓》
出版有《当代中国山水画名家》、《洪涛水墨画》、《当代名家洪涛画集》、《首届当代百家小品画集》、《画界名家》、《中国当代名家精品选》等。其作品被北京铁道大厦、北京中国文物基金会等多家机构收藏
《岁月》
(文/一鸿)国画从来都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山水国画也不例外,这与国画一贯主张的书法入画是分不开的,可见线条的语言艺术在写意中的重要性。在国画家洪涛先生的《仁者乐山》、《家园》、《山语清风》、《山水清音》、《岁月之光》、《生生不息》、《山水畅想》、《高山流水》等多幅作品中,或长或短、或横或竖、或疾或徐的线条皴擦得刚而不戾、柔而极韧,颇有力担千斤之风骨,将山石、峰峦的苍劲、浑厚表现得淋漓尽致,大有呼之欲出之势。画作《云溪寻梦》更是采用了多种短线条皴法,将临江屹立的山峦饱受涛浪、风雨侵蚀而虽经沧桑斑驳却依然苍劲、伟岸之神尽显,那斑驳的沧桑中仿佛诉说着流逝的时光却又生机盎然,那苍劲与伟岸中仿佛又饱含着山魂的神韵。画家细腻的笔触所描绘的山水早已把我们的心牵引到画外的美妙意境中。无限的春山绿水让我们心旷神怡的同时,不得不感佩洪涛先生山水作品中线条语言的精准性。其实这完全得益于洪涛先生于画外多年勤习书法。李健在《书法通论》中言:“作画而不通书道,则其画无笔;作书而不通画理,则其书无韵。”即使再忙,他也要每天挤出时间提笔对临原帖,哪怕是写上几个字,他都会屏气凝神,认真得像个小学生,数十载勤习不辍,反复揣摩书法的运笔、力度与结构,感悟中国书法艺术的形、神、韵。大气、苍茫、厚重的《张迁碑》是他特别钟爱的,他自己都说不清已经临了多少遍了,但是每一次临帖他都会有新的感悟与心得。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勤奋,使他在山水绘画的创作中能够驾轻就熟地精准地把握、运用线条语言艺术。
《心归自然》
[page]对于画家而言,艺术语言是其艺术生命的基石所在,艺术语言的锤炼,非其纯美与奢华之唯求。如果仅仅一味地追求艺术语言在形式上的纯美与奢华,而缺乏情感与意趣,那它就是各种符号的堆砌,且毫无生气与美感可言。在无数次地游历名山大川之后,洪涛先生更加沉迷于乡村田野之美,它虽无崇山之豪壮,也无明川之激扬,但那蓬勃的生命无不让他为之心旷神怡,他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成为自己艺术语言的源泉。我们看到的画作就是画家通过艺术语言表达的意象,创作意象的形成是艰辛的心灵创作过程。很多人一直以来都错误地认为,画家展卷铺开宣纸,执笔蘸墨而后在宣纸上落下第一笔时,即为画家创作画作的开始。非也!其实远在其挥毫落墨之前,甚至更早的时间之前,画家在心里以感情为墨就已经开始了意象的艺术创作。
。
《山抹微云》
在绘画、书法之余,洪涛先生最喜欢的就是看书和品茶。他常说:“读书和品茶可以养性。”他的藏书除了与艺术有关的以及哲学书籍外,最多的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经史子集等书籍。闲暇之余,他会泡上一杯茶,然后就p伴着茶香静静地沉浸于书中。至于品茶,洪涛先生对此更是有自己独到见解,他常常自我解嘲地说:“这也是在欣赏艺术。”一杯茶能品到这个境界远远不是附庸风雅所能及的。茶乃物之精华,经历风霜雨雪的洗礼和岁月的积淀,历尽沧桑却依然醇香沁人心脾,故品茶也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历练。都云君子如玉,其实君子亦如茶。茶质朴得不饰浮华,亦真亦拙;茶性温和,陈化得宜,久浸亦入喉回味悠长,陈茶之味亦温亦醇,亦矜亦敛。这不正是君子之品吗?洪涛先生的山水作品中散发着的让人心怀无限美好憧憬的意境也犹如这历久弥醇的陈茶之味。
《旧时岁月》
国画家洪涛先生淡泊名利、心胸豁达的性格气度与文化修养,使他心境平静,如古井澄潭,映照万象。谦逊方能包容,包容方能豁达,豁达方能平静,平静方能明智,明智方能远邃。书法、读书、品茶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国画艺术的领悟日渐深邃,挚爱之情愈加弥笃,也使他更加亲近自然与山水。多年坚持不懈地深入生活采风、写生,让他由衷地热爱山川的情怀与灵性。作品《大山生灵》、《家在画屏中》、《那山那水》、《青山伴春秋》就是他这种心怀的抒发。每每游历山水间,他总是要在山脚下、溪泉边静静地坐一坐,不是累了,而是在静静地用心读山水,倾听山水心灵深处的梵音,他的作品《山有语》、《静观图》、《林下泉声》、《山抹微云》、《空山无语》、《山境水意》就是他读山水、谛听山水梵音的心境写照与感悟。如果没有平静的心境、敏锐的观察以及对大自然内涵的深刻体悟,恐难理解、认同山水的真谛,更不会与默默不言的山水梵音心生共鸣。西方色彩大师马蒂斯他在自己的对艺术的访谈中就多次提到了自己对静的追求:“一个人必须是平静的,艺术不应当是烦恼或不安的,它应当是均衡的、纯净的、安宁的、平和的。”
[page]《山韵水泽》
中国画的写意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顾恺之的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意存笔先”就是要求画家在动笔作画之前,就已经有了对世界认知的整体看法以及整体的美学观,然后再动笔作画,将“意”落实到一笔一划、一景一物,那就不再是单纯的线条或符号,而是生动的有生命的。“意存笔先”作为中国造型艺术的精神要求是为大境界——整体观照服务的,除了要求画家做到目视心记、以情动物外,还必须有对人、天、地、自然深层关系的理性感悟,而这又恰恰是与画家的学识、气度、修养等心性完善与人格完善是密不可分的。画为心声,每一幅作品都是画家个人修养、学识等世界观、宇宙观的袒露。在洪涛先生的山水作品中,既有峰峦的静穆又有云霭的飘荡,既有流水的潺动又有田园的闲然,既有劳作的安然又有撑船慢溯的适然,既有景物的实写又有景致的虚写,既有高山大川又有恬静的屋舍、闲游的江鸭,既有漫象之美妙又有情象之真切,既有薄纱掩月的淡墨又有沉稳浑厚的重墨,既有气吞万里的恢宏又有以静观动的哲思。这虚与实、静与动、人与自然构成了一幅幅宁静而又和谐的画卷,这画家洪涛先生用心用情为我们描绘的天国一隅,静得怡然,美得安然又生机盎然。这既是画家艺术风格的体现,又是画家现代哲学观的集中反映。永恒的静、本体的静能把我们带入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美妙神秘的空灵世界。洪涛先生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写景,写心,进而升华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好的宁静境界,使观者的身心为之愉悦。黑格尔说:“作者的生活经历、世界观及其艺术意志是制约艺术作品风格特点的最根本、最内在的要素。”
《静听心声》
《象传》中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洪涛先生在绘画艺术上勤耕不辍,不断进取,这其中的艰辛与甘苦自不必赘言。为了画作构成和整体意境的需要而对绘画形式语言进行多次的锤炼与取舍是司空见惯的。甚至有的时候一幅作品完成了,但如果他自感不满意的话就从不示人,当然也不会草草弃之,而是认真地找到不满意的地方,结合整幅作品进行反反复复的揣度,并重新画,甚至于搁置一段时间后再画。这也许就是画家痴迷于艺术而又难能可贵的进取精神吧。如果把画家不断进取、砥砺艺术看作是哲学意义上的“动”,那么画家的修身养性、涵静包容就是哲学意义上的“静”,“静”锤炼的是画家气度与心性,平静豁达的心境才是睿智的,才能更好地知道自己一直砥砺前行的目标与理想。“静”是“动”的基础与宿,“动”是“静”的阶段性外化。欣赏洪涛先生涵静包容的气度与修养,更欣赏他的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自然、美好的和谐境界。祝福国画家洪涛先生在其艺术道路上不断创作出更多更美的山水画作。
《想望林泉》
《情归自然》
- 上一篇:黄永玉:想把巴金画的艺术一点儿
- 下一篇:王英的画作 王英的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