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李洪涛:先成自己后成艺术

李洪涛《那年那月》142cmx220cm

李洪涛的画,人物作品唯美流畅,花鸟作品轻松愉悦,富有东方古典情节和诗情画意,给人以极大的触动。观其作品,观者不禁会感叹,一位生长于“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文化氛围下的人,是如何做到内心情感在笔端汩汩流出,画面细腻传神的呢。

先成自身,后成艺术

“每个从艺者,只有先成就自身,才能成就艺术”。这是李洪涛对生活经历和艺术追求的总结。“如果你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砺,没有知识的积累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悟,自身就无法在痛苦和挣扎中走向成熟。学会观察、思考、提炼和抒发后,再加上与生俱来的天赋才情,你的人生就会慢慢产生一种‘状态’,能够不断产生好的作品。反之,一个内心浅薄、混乱、生涩之人创作出的作品,怎能感动他人?”

李洪涛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长大,自小生活在父亲供职的文化馆。幼年曾进科班学习京剧,在音乐、美术等艺术领域颇受熏染。后来,他考入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在那里接受了系统专业的学院美术教育,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1991年毕业后,李洪涛一直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因执着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先后到天津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并开始艺术创作。“这时候,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先后经历了一些事情,反思过往,感到名利皆是身外浮云,还是应该趁年轻做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并把它作为终生追求的事业。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page]

《鹊儿》纸本重彩95cmx186cm《惊雪》纸本重彩50cmx65cm2010年

东西之“融合”

进修期间,李洪涛最终确定自己以人物画为主攻方向。同许多学艺者一样,李洪涛遇到了东西艺术碰撞的问题。“东西方艺术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古代画家学画是从临摹开始的,现在的画家则大多出身学院,以写生为主,学过素描、色彩、油画。我一直不推崇‘东西结合’这个词,是因它太过生硬。所谓‘结合’,应达到无意识挥洒自如的高度方为之好。”大学给李洪涛打了一个偏重油画的良好基础,进修期间则让他全面了解了中国画的文化精髓,认识到要在此方面有所建树,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李洪涛对绘画的认知重点从油画转到国画上,对艺术的追求亦由西方精神回归至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这种转换的过程也是一种融合,原有东、西方艺术的基础放到创作者这个‘反应堆’中,创作作为‘催化剂’,一旦挥洒笔墨就能自然地发生化学反应。此外,真正的好作品一定是关注内心、出自本能的表达,是内心情感对题材的细腻把握、对材料的慎重选择。只有这样画面才会自然流畅,充满韵致。”

关注社会,表达内心

2007年,李洪涛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蒋采苹工作室学习,转至工笔画创作道路。几幅工笔人物作品在国家级大展上频频获奖,让他引起了业界的更多关注。

《迷彩》是李洪涛2008年春天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时创作的、以民工为题材的一幅作品,画中人物选择用一种稍带唯美的朴素笔触刻画出来。李洪涛认为,民工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充满了劳动者的智慧。画家在创作时要抱有关怀的心态、站在与他们对等的位置,而不能从心理上把他们认定为“弱势群体”。“我和他们深入聊过,关注过他们的精神状态,也看到他们身上的泥灰,斑斑点点像迷彩服一般。这些人出出进进的,一边干活一边说笑,甚至随身携带MP3听着流行歌曲,非常乐观。你想,一天下来能有一百多块钱的工资,一个月就将近三千,十个月下来就能有三万。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这算不错的收入了。在城里挣上几年钱,回去后能给老人看病,给孩子上学、修葺房子,一个人支撑起整个家庭的希望。他们很充实,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让我感到很钦佩。”这些接受过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给了李洪涛一些新灵感,让他情不自禁表现这种内心感触,才有了这幅反应他们精神状态、生活面貌的作品。

《春晓》、《那年那月》则是李洪涛的战争题材作品,主要描绘了战争岁月里的青少年群体。创作中的模特大都来源于他的一些学生。李洪涛认为,现在许多孩子虽然物质生活充裕,却不够关心历史,需要前辈告诫、指导他们。创作之前,李洪涛提前给这些孩子们讲解历史,让他们看些相关的文艺作品,再找来军装试穿,为创作这些作品费了很多心血。“一个民族最不能忘记的是自己的历史。现在的生活不是空中楼阁,平白无故就有的,我们的祖国经历了近百年屈辱史的磨难,是无数先烈的奋斗和牺牲才换来今天的繁荣与发展。我们要对民族、对国家有一份炙热的关怀。用一句话总结我的这类创作,就是‘透过历史尘烟,带着情感去回望那段峥嵘岁月’”。

偶尔有兴致,李洪涛还喜欢画点花鸟小品,四时花卉,雀儿、蝴蝶,细腻清新,反映出他性格平和、淡然的另一面。

透过画面,人们能看到李洪涛关注社会、注重内心表达的特质。除了几幅蒙古、彝族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颜色较鲜艳外,其余基本是统一和谐的“灰调”,越发显得古典、恬静,使人意犹未尽。他习惯于把握西方式的色彩和图式,又不失中国画清幽淡雅的格调,作画时静静地、默默地、淡淡的、一遍遍晕染描画,令观者亦生愉悦之情。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自己看着都不舒服,怎么让别人欣赏呢。”

[page]

《春晓1945》纸本重彩140cmx190cm2009年

《迷彩》97cmx187cm

感染力:发自内心

“先打动自己再打动别人”。李洪涛的这个思想不仅体现在用色、选材上,画面经营亦是如此。他的艺术正处于积累、提升阶段,虽对以后的发展有一定预想,但总体线路还是倾向于写实,在造型上会有更好的想法和追求。“你可以‘打碎’之前所学,但打碎后不能把它扔掉。把这些碎片加上新鲜材料,再重塑造出一个新事物来,你的创作就有了新的变化和境界”、“风格形成太早并不一定就是好事。风格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在该富有激情探索的时候不断的重复自己,就会使创作慢慢僵化”。下一个阶段的创作,李洪涛会工笔、水墨双管齐下,在题材上更多倾向个人的内心感悟和社会生存状态,更加凸显个人特色。“艺术要向生活学习,人文、自然元素皆有;要向传统学习,既深入东方也借鉴西方,兼收并蓄,融合发挥;最后还要向自己学习,向内心学习,关注自己的内心和意识层面,作品才会更具感染力。”

(东野升珍)

画家简介:

李洪涛1967年生于河北雄县。1991年毕业于河北师大美术系,先后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研究生课程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蒋采苹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重彩画研究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澳门画院特邀画家。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重要展览,并刊登于《美术》等期刊。2008年,作品《迷彩》入选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作品《和风》入选第五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作品《玉羽霜翎》入选“和谐家园”全国工笔画作品展。2009年,作品《春晓1945》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鹊儿》入选全国中国画展,并获优秀奖;同年作品《五月》入选“微观与精致”第二届全国小幅工笔画展,获唯一奖项“丹青奖”;作品《春晓1945》入选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河北省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河北省选送作品展并获“银奖”。2010年作品《惊雪》入选“重彩-创造”中国重彩画获奖画家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