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之战李嗣业力挽狂澜挽救败局,使大唐转危为安
唐朝是历史上十分强盛的朝代之一,但是在唐玄宗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后,大唐的国运就由盛而衰,而在最国难中奋身杀敌的将士却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李嗣业早年是跟随高仙芝的,当高仙芝在怛罗斯战败后,就是李嗣业力保高仙芝安全撤回的,即驰守白石,路既隘,步骑鱼贯而前。会拔汗那还兵,辎饷塞道不可骋,嗣业惧追及,手梃鏖击,人马毙仆者数十百,虏骇走,仙芝乃得还。当然他打出名气的一战,还是大唐收复两京战役中关键的一战,香积寺之战,李嗣业率军稳住唐军军心,助唐军一举击溃叛军。
香积寺之战是唐军反攻乱军的转折点,李嗣业的逆袭是转折点中的转折点,怎么夸都不为过。那一战唐军是中军,左右是异族雇佣军,人数上唐军占优势,但是仓促成军,战斗力逊色于叛军。在中军已经开始呈现败相的时候,如果不是李嗣业率领陌刀队力挽狂澜,唐军的结局必定是兵败如山倒。异族雇佣军是不可能为你玩命打逆风仗的。到时候他们撤回去就算是最好的结果,万一看到唐军连一支镇得住场子的军队都拿不出来,起了趁火打劫的心肠,重演一遍永嘉年间五胡乱华到处吃人的惨状也不是不可能。李嗣业这时候挺身而出,一路人马俱碎地逆袭简直燃爆了!高仙芝哥舒翰虽然不在了,让这些异族看看,大唐不是没人治得住你们!
不过,在这里还是要说明的一点是,不能把击败叛军的功劳全放在他身上,毕竟陌刀发挥作用是在前队友军稀释了河北具装骑兵的冲击力后,作为中坚力量对迟滞的具装骑兵进行的搏杀,目的是进一步迟滞敌方突击群,给两翼骑兵合围创造条件。总是片面强调陌刀的“神力”是不合适的,古代作战也是技术活。只要智力在线就明白,当具装骑兵袭步冲锋时,陌刀阵根本无法抵挡,河北骑团在致命的冲击力之上使用的是同可怕的武器:马槊,安史军团最大的杀手锏就是强悍的骑兵,自乱起,所向披靡,香积寺之战,唐兵中军步兵伤亡惨重,但是有效迟滞了安史骑兵的冲击,为两翼骑兵的突击创造了条件,并在此后,唐军从一败再败转为战略相持。
冷兵器时期,骑兵确实无敌。步兵要想打赢骑兵,必须有十分严格的纪律,过硬的素质,以及优秀的指挥官,比如马其顿方阵和戚家军的车营。重甲骑兵要想冲破是很难的,不过如果己方没有骑兵支援,步军想扩大战果也是很难的。这点可以看看宋朝就知道,赢得不少,但敌军损失也不大。蒙古人的打法,就有点无赖了,以轻骑兵远程消耗,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退我围。就是不跟你硬刚,等你累了然后两翼包抄或者大迂回断后路,围住了再远程消耗,最后重骑兵收尾。所以说就算李嗣业的陌刀队再神勇,也不可能单独击溃叛军强大的骑兵军团。
可以说此战,唐军吸取以往失败的教训,加大纵深配置,加强翼侧掩护,注意侦察敌情,作战中,又能主动出击,互相配合,因而取得了扭转危局的大会战的胜利。李嗣业是起到了在危机之时稳定唐军的作用,并不能单纯的认为是李嗣业所率的陌刀队打赢了香积寺之战。而当时大唐的西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在唐肃宗继位之后,就把西域的兵力和守将全部调回来参与平叛,所以河西走廊这块地方,因为没有了唐朝守军,所以也被吐蕃入侵。
在763年,安史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叛了,但是因为安史之乱,西域这一带也彻底沦陷了,河西走廊直接被吐蕃切断,西域和唐朝失去了联系,但是这块地方依然有很多镇守边疆的将领,他们一直守护着这块地方,同时他们还得抵御回鹘人的威胁。唐朝也知道这个情况,所以他们都是派兵想往西打,希望能和西域的这些将士们联系上,但是每次都过不去,每次都要被吐蕃的士兵所拦截,有时候这些士兵直接被困在沙漠里,最终直接被渴死。而西域的士兵也想方设法想和长安取得联系,但派出的小分队基本上都被敌人消灭掉了。
于是久而久之,唐朝的长安基本上就不派人过来联系了,而西域的将士们依然在镇守边疆。但是因为这些士兵没有补给,基本上都已经是无根之水了,城市一座一座沦陷,只有一座城池没有沦陷。但这些唐朝将士坚决不放弃,他们一直在等长安传来的消息,一等就等了半个世纪,结果并没有等来唐朝的援军,只是等来了吐蕃的攻击,最终这些人全军覆没。在这群士兵中,有一些人命大能够逃走,他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绕过西域,先到了蒙古,最终才回到了中原,不过当时已经不是唐玄宗当皇帝了,也不是唐肃宗,是唐代宗。当时的文武百官都觉得西域的那些将士们肯定都已经牺牲了,因为唐朝根本就没有派援军过去。
而这些士兵在回到大唐的时候,发现早已经物是人非,已经不是那个大唐盛世了。而唐朝也进入了衰败期,满朝文武面对这些战士们一个个都流下了眼泪,甚至皇帝都直接哭了出来。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物,他们舍生取义保家卫国。像比如说文天祥。再比如说于谦,但是这些人能够青史留名是非常幸运的,也有一部分人,他们根本就留不下名字,但是他们依然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从来没有放弃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华夏之魂才得以能够传承。就像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那么多英雄一样,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