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句话引起的对京剧发展的思考
前不有机会和一个我所在的省的省京剧团的专业琴师见面。我提到上海京剧团的《王子复仇记》,没想这个专业人士立刻变得不平起来,说“那也算京剧?那是给当官的看的,给外国人看的。什么玩意儿!!糟践!”
我本来还想说自己的想法,本来还提出不妨把莎翁的《麦克白》或《雅典的泰门》改为京剧的话,这么一来,也就全咽下去了。
创新是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源泉,这样说大概你能认可吧。那么说到京剧,他的创新在哪里呢?我觉得核心还是内容,而且目前最急迫的要改的也应该是内容。京剧很好听,视觉形象也很好。目前年青人喜欢的少,我觉得主要愿意是京剧在视听领域中所占份额比较小,年青人受到的影响比较少。这个意思是说,如果年轻人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京剧,还是有很多喜欢看和听京剧。但是,他们大概很少有人能被其中的内容所打动。我揣摩,喜欢京剧的上年纪的人大概其喜欢点也在视听方面,而不在故事思想引起的认识方面。
传统京剧宣扬的内容大概集中在孝、忠,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一而终、善恶报应的框框。这些东西有合理的东西吗?有。但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是个体的基本行为原则了。这样说应该说是符合实际吧?
如果京剧不能在思想上激荡和启迪受众,那些美妙的音乐还能持续多久呢?如果不通过震撼当代人心灵的内容把不同年龄的人聚集到一起来,形式的完美终因缺乏依附而枯萎脱落,形消于无迹。
不错,我们有样板戏。从样板戏产生的时间看,应该说是新东西,但是从产生的时代背景看,它在思想上是偏狭甚至怪异的。这个你能接受吗?那个阶级斗争的时代,那个政治至上的时代,在今天在思想的认同上看,却似乎是很遥远的时代的事儿。
不错,近年来我们也尝试着创作过一些剧目。比如刘罗锅什么的。大多避开当代到古代或近现代找题材。这个可以吗?当然可以。而且有时候,还因此有些话好说,有些思想更可以表达。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很好的作品出现。我想,其重要原因,还是剧本的质量有待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引进国外世界名著(戏剧、也可以是小说等艺术形式),改编为京剧,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为什么?手法上还是其次,重要的是在认识的宽度和广度上,可以极大地给我以启示。比如,莎翁的作品不但体裁广泛,从背叛、婚姻、爱情、复仇、变态、仇杀、贪婪财权等等,样样具有。而且,他对各类问题认识之深刻、表达之精妙、气势之恢宏、情感之奔放,天下至今无匹敌者。
我们的历史上,也有了不起的人物啊,到了明清,世风移转,出现了很多已经跳出传统清规戒律的人物,像金圣叹、像李卓吾、像李渔、像关汉卿等等。可惜我们目前还没有见到反应这些人的好作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低下头来,好好学学别人,这样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那么急于下结论,那样感情用事,那样出言不逊呢?
最后,我想说上海京剧院的《王子复仇记》非常感人,总体相当好。演员对人物的把握很好,特别是王子和篡位的叔父的扮演者。《王子复仇记》中那些对人性的解剖、对生命的感悟、那些淋漓尽致的语言,我们这些观众是多么喜欢啊。
- 上一篇:京剧谚语:旦角要媚不要美,花脸要美不要媚
- 下一篇:戏曲?戏迷?戏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