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京剧情

我接触京剧时才七、八岁,酷爱京剧的父亲聘请了上海大世界的“小神童京剧团”的米一栗老师来我家教兄姐唱京戏,大姐学老生中的“乌盆计”“甘露寺”,二姐、三姐学青衣,“起解”、“玉堂春”、“三娘教子”、“贺后骂殿”......哥哥学“定军山”,为了凑行当,我顺便学了几句老旦中“钓金龟”:“叫张义.....”。在父亲过生日时我们就彩唱,平日父亲闲时就拉起胡琴教我唱“斩经堂”:“从空降下无情剑......”直到文革时现代京剧“红灯记”的普及,当听到那段“十七年风雨狂......”时我感到体内热流涌动,过去似洪水般袭来,由不得的攥紧了拳头,连指甲都发白了,屈辱随着旋律飞走,留下的是民族自尊。

在2004年我参加了西电公司老年大学京剧班学习,我自持会哼唱各种行当的京戏,却始料不及的是陈汝群团长指出我唱得字不正、腔不园、不会用丹田气、地方口音重......,陈团长又开班教授大家学“十三辙”等京剧基础知识,这时我才深深的知道京剧的“功底”是很厚重的,也明白戏友中流传的那付对联:“高寿、高调、高兴、有板、有眼、有趣。”是恰到好处的形容。经过先辈千锤百炼的经典唱段使大家百唱不厌,一代接一代的传递,这是文化传代的绝佳措施,应该血脉相传啊!

京剧代表了中华的一部分!我入迷了,我变成了一个戏迷!我虽已是七旬老人,但我最爱去的地方却是西电老年大学的京剧活动室。我在活动的时候真希望时光慢一点在我的指缝间流走。我们的琴师李彬老师热心地为我们复制音带,一遍又一遍的纠正不正确的音符,他和大家在这片京剧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把京剧的种子撒播。

京剧带给我们的是欢乐,也增添了情趣,在这里我执著、认真、努力唱准每一个音符,每当活动时我就把“欢乐”、“愉快”保存在我记忆的“瓶子”中,当我把“记忆的瓶子”摇一摇、晃一晃时,“欢乐”、“愉悦”的“香味”就会散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