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一次自编自演的前前后后

那是99年的事了。

为了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厂里准备办一台文艺晚会,规定每个支部都要出节目,我们支部把我推出去挡枪眼,这让我非常为难。别的单位都是有歌有舞,动辄十几二十人,无论怎样总体效果都是非常热闹的,而这样的庆祝演出,"热闹"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说这才是主要的。而京剧的演唱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一个人上去站那儿唱怎么也出不来那效果,既使是唱最经典的戏也不行(《文昭关》这种戏尤其不能在那样的场合唱)。正范愁呢,忽然想起纪念梅周一百周年闭幕式的那场演出了,赶紧翻出来看,发现李军唱《珠帘寨》那段的前后伴舞编排得不错,遂决定模仿这段《珠帘寨》。

红蟒是现成的,王帽和狐狸尾到南阳就买来了,伴舞的十分男孩子也交给我"随便使用",可是这十个人在舞台上怎么调度,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可是时间不等人。用《杜鹃山》里雷刚的话说:"无奈何,比着葫芦画个瓢,学着样子往前闯。"先固定伴奏音乐。我把纪念梅周闭幕式的带子找出来,选取了李军上场时的那段音乐接在伴奏带上,最后下场的锣鼓选了那场演出中锁呐吹奏《追韩信》的下场锣鼓。东拼西凑的,音乐算是固定了。

编舞(或者叫造魔)。首先是道具和服装。伴舞的人人手中仍如李军伴舞的人一样拿着旗帜,不过不是戏台上的那种,因陋就简,就用红旗,而且每人两面。他们的服装就选用那种民族风格的对襟白短袖,下身是大红灯笼裤。这些解决了,下面就该"编"舞了。我先在纸上设计好伴舞的出场和行动路线,然后再实地演练。随着"咚锵咚锵"的锣鼓(我还真不知道那叫个什么锣鼓点呢),十个男孩子右手执旗从台前鱼贯而出,绕到后台中场时,一队分成两队,再往外绕到指定的位置,同时分出两面旗帜立定。此时,我从后台中场出现,应着导板头步入前场,抖袖、理髯、开唱。这之后,我随着唱腔在台前时走时唱,伴舞的人在后面时而来回摆动红旗,时而转身翻动红旗。"落得个清闲"唱完后,[急急风]响起,伴舞的人走一小圆圈,然后奔下场门弓步立定,我这边转身右手掏翎子亮相,右手一松,左手撩袍、转身、下场,伴舞的人把红旗往后抖开举起,随后下场。虽说十几分钟的戏损伤了我不少脑戏胞,还别说,真的挺热闹。就这么编的,管事的人来一看,行,通过。我心说,这玩艺要让我学忠兄弟瞧见了,不骂死我才怪呢!这事到这儿还没完,"精彩"的在后面这段。

到预演的那天,局文化宫来挑节目,他们布置晚会的音响布景什么的。我这样全身披挂,当然必须用那种随身的小话筒了。谁知道上台一张嘴,那破玩艺根本不出音,我当时就有点懵。大概唱到第三四句的时候,突然旁边窜出一个人来,吓我一跳,原来是给我送无线话筒的。这一折腾,我把词就给忘了,手脚也不知该怎么动弹了,就这样,拿着话筒傻傻地在台上站着。当时我就觉得脑袋"嗡"的一声,那一刻我觉得时间好象凝固了似的。虽说是预演,可厂里俱乐部还是坐满了人。看着台下的同事和朋友,我窘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好象过了好久好久,我终于听清了伴奏,这才接着唱下去……下了台,大家自然要劝慰一番,可是那时候骂谁也没有用,丢人已成事实,只能怪自己舞台经验太少。这是我所有演出中最丢人的一次了!

第二天正式演出。为了保险,我白天在家把这段唱录了下来,心想,到时候我也假唱,反正是我自己的声音,还是原版的呢!

(也算后话吧,这个野狐禅的《珠帘寨》后来被选上参加了那年十月六日在我们油田举办的"河南省聚鹰杯武术擂台赛"的开幕式演出。由于没时间录音,演出对联天仍然用的是"音配像"。那天前来助兴的还有青年歌手何静和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扮阮小二阮小七的几位演员。不过,我的节目靠前,唱完之后,就和给我伴舞的兄弟们出去吃麻辣烫去了。阮小二他们唱的是好汉歌和屠洪刚唱的那个"坐似一口钟"的那首歌,是我在彩排时听他们唱的,至于何静唱的什么我没看,也没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