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名票金福田的京剧生活

现在,只有在文化馆系统组织的群众京剧活动还算红火。改造时间不是很长的交道口东大街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规模大一点的县城里的街道,这里是东城区的文化区域。东城文化馆图书馆一字排开,靠西的文化馆的一层门面租给了”美丽都“大酒楼,乐支儿童用品商店,还有一家钢琴店。靳芳介绍说,文化馆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票友参加这里的活动都是免费的。显然,楼下门面出租是弥补各种文化活动开支的一个好办法。

9年前,靳芳从宁夏京剧团来到东城文化馆,在这里的文艺部负责组织京剧组和小品组。这时候,北京老票友范国智和名鼓师魏乃武等人筹组的东城区京剧名家票友俱乐部刚刚运作了一年。现在,它几乎是北京开展群众京剧活动最有名气的一家。

靳芳引以自豪的有两点,这里票友的演出质量是北京票房中艺术质量最高的,甚至不亚于有些专业剧团的水平。文化馆剧场有北京票房中最好的现代舞台,可以同时容纳五六百位观众;每月会有三次票友的彩唱大戏或折子戏,这在京城票房里也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票价只要5元/位。因此,靳芳笑称进这里的票房门槛也最高。为了演出,靳芳除了每天坐班工作,一周起码要有3个晚上要搭进工作里,每周六下午都有演出,周日还有传承京剧艺术研习社的教学组织。这里晚上加班的补助听起来吓人,是一块钱,周六周日完全义务。这种精神让人感动,也让人对京剧的传承感到些许希望。然而说起这里票友的年龄结构,还是和其他票房没有什么区别。票房常演剧目中很多是专业剧团多年不演的传统老戏,这一点吸引了四九城的戏迷,长演长青,但不由又让人想起京剧发展的不愉快话题。

但这里毕竟还有高质量的演出。票房高质量的演出自然是因为有名票的领衔。

名票金福田今年81岁,是这里年纪最大的票友,专攻马派老生,据说水平不在张学津之下。这两天金先生刚从长治说戏回来没有几天,选择在他每天遛早的天坛说他的京剧生活,这实在是再贴切不过。天坛差不多可以叫做北京最大的“露天票房”。有记载说,天坛公园内“摊位”票房曾多达几十个,听众有几百人,古树间随时都有京剧的板腔巡荡。

金先生一口的京腔非常舒服:“小时候就最爱马连良马先生的唱。那会儿,刚下学回来,赶上人家请来话匣子(留声机)助兴,听的是百代公司特请马君连良老板唱《甘露寺》,正好听见,怎么就那么好听呀!军阀混战那会儿,每逢晚上院儿里消夏,三四家街坊凑个一块大洋,就可以请吆喝的进来唱戏。什么辜云甫、杨小楼,都是这么听来的。那会儿的天安门对过,都是树林子,就见天去吊嗓子。等到沦陷时期,就去考中华老戏校,人看这孩子腿不错,唱两句也不怕,有点意思。这么着,在鲜鱼口戏校旧址考的,在沙滩上学。不管学的是什么行当,都早晨5点起床,都去遛弯,把睡了一夜的火气都去喽,完了就喊嗓子,咿呀啊??然后踢腿下腰拿顶过前后桥,都是最基本的。这才吃早点,按部就班学戏,第一出学的是《法场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