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著名的京剧科班有哪些?京剧科班的发展

一“喜连成”——“富连成”

喜连成创始人(右起)叶春善、萧长华、唐宗成

1904年1月5日,北京城内最大的京剧科班“喜连成”成立。“喜连成”有一套严格的《梨园规约》,学艺者必须遵守,此规则后来成为梨园行规。

最要:

后台不得犯野蛮。撞闯祖师龛、銮驾、供器桌、斗殴拉账桌、摔牙笏、砸戏台、捅人名牌、抡箱板等情形,一律罚办不贷。后台座位管理各有次序,不得乱扰。管事人坐帐桌,催场人上下场,坐后场门旗包箱。生行坐二衣箱。贴行坐大衣箱。净行坐盔头箱。末行坐靴包箱。武行上下手坐把子箱。丑行座位不分。

最忌:

后台不得坐箱口。大衣箱上不准睡觉。箱案不得坐人。不得两脚磕箱。上玉带不得白虎。后台不准幌旗。加官、财神、喜神,各脸不得仰面,戴脸不准照镜说话。戴王帽遇草王盔不得同箱并坐。扮关公、神佛角色须净身。后台不得张伞,不准奕棋,不准合掌等。

谭鑫培在《辕门斩子》中扮演杨延昭

谭鑫培,1847年生,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幼在京习艺于金奎科班,初演武生兼武丑,后改老生。后加入喜连成,发展了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唱腔悠扬婉转,世称“谭派”。1900年前后,成为京剧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风靡一时。有“小叫天”之称,故谭鑫培艺名一度为“小叫天”。1917年逝世。

1912年牛子厚将科班倒给沈仁山接办,改名“富连成”。1921年社址迁至虎坊桥。1935年由沈秀水接管,后因沈家破产抵债,叶春善病故后由其长子龙章继任社长,科班自负盈亏,1948年终因入不敷出,无力延办下去而宣告解散。

“喜连成”——“富连成”历时长达四十四年,是自清咸丰、同治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组织规模最大、培养人材最多的科班。先后培养出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共700余人。

[page]

二“崇雅社”

1916年“响九霄”田际云于北平首创的女科班,共招收女学生57人,兼授京剧、梆子,培养了生、旦、净、丑的各行女演员。出于此科班的有老生铁宝山、李伯涛等,小生梁桂亭等,武生梁春楼、粱瑞楼等,旦角金少梅、福芝芳、常九如、张碧玉、郑菊芳(武旦),净角张子寿、范风茹、龚翠兰等均曾享名一时;该科班于1916年8月14日于天乐园首次亮相,剧目为《池水驿》、《汾河湾》、《贾家楼》等,随之又演出了《二进宫》、《青石山》、《恶虎村》等诸多剧目。科班历时三年,于1919拆散。后来金少梅、福芝芳等仍以崇雅社名义演于城南游艺园。碧云霞、秦雪芳、雪艳琴、孟丽君、孟小冬、云飘香、于紫云、于紫仙、盖荣萱、蓉丽娟、李桂芬、李慧琴、方震涛;苏兰舫、郭瑞卿、任绛仙、章遏云等相继在此演出时,班底基本是原崇雅社演员,仍保持坤班的性质。田际云晚年仍拄拐杖多次来此进行艺术指导。

三斌庆社

北京著名的京剧科班之一,它位于宣武区和平门外大百顺胡同西口路南30号(今40号)。1917年由著名“俞派”武生俞振庭与果湘林合作于俞宅院内,当年振庭姐夫、名旦[[孙藕香]]亦为股东,曾任该社社长,其子孙毓堃幼承家学亦带艺搭入此班。此班学生,以“斌”、“庆”、“永”三字排名。

1919年,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艺,便开始登台实习演出,常演于吉祥园、三庆园、广德楼等戏园。当时还有不少演员带艺搭班演出。他们不按该科班之字排名。如:李万春、蓝月楼、耿长春,由于他们精湛的演技,有“斌庆三春”之誉。

早年旧规不但男女演员不能同台演出,而且男女观众亦必须分开入座。1912年下半年,俞振庭曾由天津邀请女伶来京,首开男女合演之先例。当时计有“小月芬”、“孙一清”、“李凤仙”等女演员,但好景不长,于次年即被禁止。约过半年左右,京师警厅又发明文允许男女同班,但只可“坤角与坤角配出”,“不得男女合配”之管理规则,这对戏曲发展有诸多不利。因俞振庭与肃亲王有交往,便通过此关系,呈报废除了此约。1930年初,俞氏特邀雪艳琴、雪艳舫姐妹至斌庆社,同时还请了不少名家联袂演出,盛况空前,轰动京城。使观众耳目一新,既促进了京剧的发展,亦提高了女演员的地位。但男女合班不久,历时13年的"斌庆社"终因经费等因素而报散。俞振庭另组“永评社”。

“斌”字学生:于斌安、马斌龙、王斌立、王斌兰、王斌贞、王斌芬、王斌忠、王斌卿、计斌蕙(“小桂花”计艳芬)、刘斌升、刘斌武、朱斌仙、朱斌舫、孙斌武、孙斌恒(“小振庭”)、孙斌年、伊斌臣、陈斌雨、陈斌洪、杜斌信、沈斌如(小小楼)、苏斌泰、杨斌昌、李斌祥、范斌禄、周斌秋、洪斌仲、赵斌芝、赵斌忠、徐斌寿、徐斌喜(徐碧云)、高斌峰、殷斌奎(“小奎官”)、耿斌福、唐斌全、郭斌彦、谢斌甫、韩斌永、韩斌贵、彭斌连、靳斌桐等。

“庆”字学生:于庆林、马庆舫、王庆玉、毛庆来、白庆林、白庆祥、石庆顺、刘庆义、刘庆宝、李庆才、李庆太、李庆奎、李庆森、张庆云、张庆玉、张庆龙、苏庆山、陈庆虎、周庆惠、孟庆友、殷庆瑞、赵庆平、赵庆兰、赵庆奎、郝庆祥、钟庆亮、郭庆永、郭庆鹏、高庆云、崔庆福、黄庆奎、德庆海、戴庆胜等。

“永”字学生:韦永茂、谷永来(谷玉兰)、吴永桐、李永华、张永禄、杨永竹、贾永安、俞永兴等。

厉家班

厉家班是京剧教育家厉彦芝于1936年在上海创办的京剧科班。厉家班建立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于是厉家班由武汉乘船溯江而上,辗转在湘、鄂、黔、滇、川各地,最后落户扎根在重庆。20年间,历经艰难坎坷,培育造就了一批杰出的京剧表演人才,编演过许多给广大观众留有深刻印象的剧目,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厉家班舞台艺术风格,为京剧艺术在西南地区的生根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近代京剧艺坛上颇有影响的京剧科班之一。厉家班先后出过慧、福、天、来四辈学生。

20世纪30年代,厉家童伶演唱的京剧《岳母刺字》、《法门寺》等唱片风靡一时。《岳母刺字》唱片一出版,这些童伶在社会上传开了,此延彼请,红极一时,厉家班的雏型开始形成。

厉彦芝当时在上海是个颇有声望的琴师,嗓音极好,会唱老旦。他有六个子女和一个视如己子的陈慧君。灌制《岳母刺字》唱片时,历氏兄弟姐妹的年龄是:陈慧君(岳母)14岁,厉慧良(岳飞)13岁,厉慧敏(岳夫人)12岁,厉慧森(书懂)9岁,厉慧兰(岳云)8岁。未参加灌制这张唱片的厉慧斌当年15岁,厉慧庚才5岁。

京剧艺术大师厉慧良为厉彦芝之子,192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厉慧良家学渊源,天赋甚佳,1930年随师刘晓香在上海练功,后向潘奎祥、李桂春、沈玉秋、敖伯言、罗孝可等请益。在南宁、上海等地演出时,被观众誉为“神童”。

厉慧良在17岁变声前以演文戏为主,变声后以武戏为主,唱、做、念、打皆精。尤其对于武戏的表演,基本功扎实,程式娴熟,注重以武打程式刻画各种不同人物,并善于不断进行探索,根据剧情灵活运用程式,以至有所革新。1956年参加天津市京剧团,曾演出《火烧望海楼》、《六号门》等现代戏。

其代表剧目有《盗宗卷》、《问樵闹府·打棍出箱》、《失印救火》、《八大锤·王佐断臂》、《珠帘寨》、《战太平》、《走麦城》、《艳阳楼》、《英雄义》、《赚历城》、《闹天宫》、《铁笼山》、《长坂坡》、《挑华车》、《钟馗嫁妹》、《金沙滩》等。

西南名丑厉慧森先生和著名刀马旦厉慧敏女士,也是厉家班的两位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