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演员的嗓子

演员唱戏,全凭嗓子。所以,过去的演员,视嗓子为“本钱”,俗话:“子弟无音客无本”,就是说,演员如果没有一副好嗓子,就好似手中没有资本的客商一样,很难有什么发展前途。所以,过去的戏曲艺人,对于自己的嗓子,都特别重视,一年四季,无论严冬炎夏,都要坚持喊嗓、吊嗓与护嗓。

喊嗓,便是每天清晨,到那些树木茂盛、空气新鲜的地方,先用“噫”、“啊”两个字,练习闭口音与张嘴音,由低至高,反复练习。然后,再提起嗓子,念段道白,唱些唱段。长期坚持,即使朔风怒号,酷暑难抗,也不能间断。前辈名净郝寿臣,青年时代在东北演出,他每天总是顶着星星就起床,走到松花江边去喊嗓子。尽管寒风凛冽,江水结成几尺厚的冰,也坚持不懈。有时候,索性立在冰上,迎着寒风喊嗓。所以,无论多红的名角,清早到野外喊嗓,是必须做的日常功课。“四大须生”之首的马连良,即使亨有盛名以后,对于每天喊嗓,亦不敢稍有懈怠。每天天还没有亮,他就提着灯笼出门,在城墙脚下或天坛公园的树林子里,苦练一番。同行相遇时,心照不宣,点头一笑。

除了喊嗓,每天还要吊嗓,以保持嘹亮的嗓音。而有了一副好嗓子,还要注意保护,饮食有节,寒暖当心,起居从时,才能使“五音饱满”。很多前辈艺人,即使到了老年,依然还能保持清亮、高昂的嗓音,这都得益于他们成年累月坚持不懈的结果。

现在的青年演员,却做起“没本钱的生意”。自从有了“微型话筒”便认为不用练嗓也可以唱戏、破嗓子、没有嗓子,照样可以上台演唱主角,什么苦练基本功,抛到九宵云外。欣喜的是,现在还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赵燕侠,依然坚持“真声”演唱。面对着这位风采依旧的艺术家,不知那些惯于“愉懒”的人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