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府和升平署有什么演出历史?宫廷大戏的演出
南府和升平署都是指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因时代同而称谓不同。乾隆时称“南府”,道光七年即1827年改为“升平署”。升平署旧址位于北京市南长街南口路西,清初称南花园是宫廷培植花木盆景的地方。改为戏剧机构后称南府,隶属内务府,收罗民间艺人,教习年轻太监和艺人子弟以为宫廷应承演出。
乾隆时,南府规模较前扩大,道光七年(1827),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增设档案房,改升平署旧址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直到宣统三年(1911),历时162年。乾隆十六年(1751),选征苏州籍艺人进宫当差,命名为外学,令住景山,仍属南府管辖。原习艺太监命名为内学。内外学的人数都在1000以上,所唱为昆、弋腔。宫内演戏,先由升平署缮写进呈皇太后,皇帝阅览的"安殿戏单",上列演出地点、日期、开戏时间、剧目及主要演员。最有名的剧目有《升平宝筏》(全部《西游记》)、《鼎峙春秋》(《三国志》)、《忠义璇图》(全部《水浒》)、《劝善金科》(目连救母)、《昭代箫韶》(《杨家将》故事)、《征西异传》(《薛丁山征西》)等,共计二、三十种。道光七年(1827),将外学撤销,艺人俱回原籍。又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增设档案房,改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嗣后又兼管召选宫外艺人进宫当差演戏或充作教习的事务,直到宣统三年(1911),历时162年。
升平署旧址署珍藏的剧本、档案、戏衣、道具、剧照等,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升平署旧址包括今北京六中和二十八中校舍。升平署戏楼院是保存较好的一组建筑物,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这座戏楼院是一组四合院,内有北向戏楼一座,四合院北房前出轩,适合观赏演出。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内廷供奉是指在宫廷中演出的戏曲艺人,主要指晚清在内廷演出的外班京剧演员。乾隆初,仿前朝制,选年幼太监习戏曲,杂技,承应庆典,因集中于南花园,其管理机构称为“南府”。后又在景山培育旗籍、民籍学生,为宫廷演出,亦归南府节制。道光七年(1827)改南府为“升平署”。同治二年(1863)除留太监承应外,外籍学生全部裁退。光绪九年(1883)改变办法,选定外班著名京剧演员若干人任“教习”,给以银米,不定期地召进内廷演出,习称“内廷供奉”。生行的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杨隆寿,杨月楼,杨小楼,王凤卿,王楞仙,朱素云,旦行的陈德霖,王瑶卿,龚云甫,净行的金秀山,黄润甫,裘桂仙,钱金福,丑行的王长林等人,均曾为内廷供奉。
宫廷大戏是清代宫廷创作演出的整本大戏,虽然是以昆腔演出,但对于后来的京剧剧目和演出,都有巨大的影响。比较知名和有影响的宫廷大戏有:《劝善金科》(演目莲救母故事),《升平宝筏》(演《西游记》故事),《鼎峙春秋》(演《三国演义》故事),《忠义璇图》(演《水浒传》故事),《昭人箫韶》(演杨家将的故事)。其中的《昭代箫韶》曾由慈禧太后命人改编为京剧剧本。除上述五种大戏外,还有《封神天榜》(演《封神演义》故事),《楚汉春秋》(演刘邦与项羽故事),《盛世鸿图》(演五代末曹彬下江南故事),《锋剑春秋》(演《后列国志》王翦与孙膑故事),《兴唐外传》(演《说唐》瓦岗寨秦琼,罗成故事),《征西异传》(演《说唐征西》薛丁山,樊梨花故事),《阐道除邪》(演《混元盒》张天师除五毒故事),《铁旗阵》(演杨七郎,杨八郎平南唐故事),《如意玉册》(演《三遂平妖传》故事)等。这些宫廷大戏中的许多关目,都为后来的京剧所汲取。宫廷大戏演出中的彩头,砌末,装扮,也对于京剧产生很大影响。这些宫廷大戏保存了不少已佚剧本的片断,对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很有裨益。
- 上一篇:曾迎春中国画展艺术公社院开幕
- 下一篇:北宋黄居寀《山鹧棘雀图》有什么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