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何为失传戏

以前京剧舞台上演出的传统剧目多达千余出,而目前上演的只有近百出了,很多剧目已经濒临失传。就此问题笔者综合了一些京剧界人士对“失传”的说法:其一、当年四大名旦都排新戏,但有不少戏(如梅兰芳大师的《俊袭人》等)在当时仅演了几次就不演了,或者说根本“没立住”,这并不能叫“失传”。二、某一出戏中有“特技”和“绝活”,而这些“特技”、“绝活”只是某位演员的创造,在他身上演来很合适,当这位演员谢世后,其他演员还能演这出戏,这也不应叫“失传”。三、比如“元曲”,它的剧本都在,但现在人谁也不知它该怎么唱了,这也不该称之为“失传”。四、再一种情况是“自然淘汰”,有些戏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好(如《九更天》等),不合乎今天的时代要求,这也不该称之为“失传”。五、传说中有这出戏,但在京剧舞台上确实未曾演过,这也不该算“失传”。六、像《焚绵山》、《蔡家庄》这样的戏,前人演来是一种风格,后人经过改编演出又是一种风格,演的不尽相同,但演的是同一出戏,我觉得这也不应叫“失传”。我有一个联想,这一点就如同咱们吃的“烧饼”,现在市场上卖的烧饼基本上是外地人做的,当然也很好吃,但就其味道、样式来说已经跟北京的芝麻烧饼有很大不同了,但它还叫烧饼。正所谓名称还是它,但实质已经有区别了。

我认为“失传”的概念很复杂,并不应当以数量来衡量,而是看它失传的是剧目、是技术还是人为的因素,只有真的没人唱、没人会了,有“丢了可惜”的感觉,才应算“失传”。

把《绑子上殿》和原来的《上天台》连起来演,就是今天常演的《打金砖》。《打金砖》是当年李桂春的好戏,其子李少春也以此戏著名。再以前,北京还有两位以演此戏出名的:一位是王泊生,他演此戏不遗余力,曾以马连昆配姚期,侯喜瑞配马武。另一位是略早于孟小冬的著名女老生刘又萱,她这出戏规矩、完整,有唱有翻,翻得适合戏情,无“台上练功”之弊,她曾以女花脸演员张子寿配姚期、吴富琴配郭妃、范宝亭配马武。北京过去一般只演以《上天台》为名的《绑子上殿》,常略去姚刚打死郭太师一场,上来就演“金殿”。孟小冬十八岁时,曾按孙(菊仙)派“江阳辙”演过。过去刘鸿声、时慧宝、高庆奎、李桂春都唱“孙派”《上天台》。今天演《上天台》一般都效仿谭(鑫培)派用“人辰辙”。而谭鑫培是学王九龄的唱法,后来又成为余叔岩、王荣山、言菊朋等人演此戏的典范。

我常想,京剧有这样多的剧目,也分诸多流派,但剧目、流派却不是哪位演员凭空刻意创造出来的,是多年艺术实践积累的结果,这当中有继承前辈的优长,也有自己舞台的经验和创造,我们后辈不应把它们丢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