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谈谈个人对新编剧的一点担忧

听过了《大唐贵妃》,整体的磅礴感过后,却又回味不出什么东西来。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空洞。

现在的新戏似乎都是着眼于一个“大”,题材越来越大,演出阵营越来越大,舞台架子越来越大,可是除了看个热闹图个新鲜,很难有什么值得回味的。前年排的一个《武则天》,是东渡日本的吴××搞的,看起来很花了一番功夫,但是情节、概念一大堆,怎么看怎么象话剧。现在的什么《贞观盛世》、《大堂贵妃》也是如此。与其这样,那还不如去看电视电影算了。

要知道,京剧可是表演艺术,不是叙事艺术啊!如果要叙述历史,用电视电影就足够了,何必要动用一板一眼的京剧唱腔呢?京剧的精义本来就在于“抒情”和“刻画”,“叙述”恰恰是它的弱点。这也是为什么京剧是高雅文化,而电视只能是大众文化的原因了。大众文化是表面的、画面式的,观众带着一双眼睛看看就行了;而高雅文化则是深刻的、含蓄的,需要观众带着一定的情商才能品味得出来。不懂得这一点,是无法把握京剧艺术的真正魅力所在的,更不用说发扬和创新了。

反观现在的新编剧。在情节上,生怕交代得不够细致;在刻画上,却偏偏作不足功夫。这首先就表现在剧本上面,前面也说过,现在的剧本题材是越来越大了,动不动就是“鸿篇巨制”,对照过去的“一景一戏”,规模上是与时俱进了,相对应的是陈词滥调一大堆。远的就不说了,《大堂贵妃》中“李隆基”就有“玉环倾城又倾国,孤王难舍又难离”这样的“绝妙好辞”,真难想象是梨园祖师说的!

而且,现在改编典章故事,都只是偷工减料地把古诗词拿来用:“长生殿前七月七,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是对照它们与前后内容的关系,根本对应不上,纯粹是生吞活剥,堆砌词藻,把现成的古诗拿来玩填字游戏嘛!

窃以为,所谓名剧不光是唱腔好,首先文采就得隽永,随便拈两个程派的代表作看看??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

如何?一读下来就有一种大境界在里面。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新剧没有人去唱,而经典段子和样板戏却让一代代人情有独衷的原因。

个人以为,京剧要拯危继绝,要抓得住观众,关键在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年轻人看京剧,不是去受“历史教育”的,而是为了熏陶自己。如果新编京剧把精力放在“规模”、“场景”这些表面功夫上,那是永远争不过电影电视这些现代艺术的。京剧要“新”,就得在剧本和表演上下功夫,要用情,用心,想想那些前辈几十年磨一个戏的精神,我们现在的活儿出得太轻巧了。惟其轻巧,必然缺乏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