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对金国诗人元好问的诗词艺术创作分析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是纵跨金、元两朝的文化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洋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锲而不舍、默默奋斗的崇高精神,堪称继杜甫之后的一代;诗史。元好问经历了;大定明昌五十年的金朝盛世,更经历国亡家破的流亡生活。他的一生与他所处的残酷动荡的时代息息相关。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诗人亲历了入侵者的凶残暴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和人民遭受的巨大浩劫,他用饱蘸悲愤沉郁的笔墨描绘出了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卷,并造就了文学史上又一个现实主义高峰。

元好问的诗歌,现存一千三百六十多首。他的诗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高度的思想倾向。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罪恶是其诗歌的基凋。其诗对于金末的腐朽统治以及蒙古军对金朝的侵扰、蹂躏,以致灭金的实史,做了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在艺术上,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选取富于表现现实本质的事件入诗,语言朴实无华,毫无雕琢痕迹,其诗规模李、杜,力复唐音,;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金史·元好问传》)。元好问生长于风土完厚、质直尚义的云、朔地区,又亲历了金源帝国鼎革易代的社会巨变,民族的、地域的、时代的各种因素交互影响,从而赋予他的诗歌以慷慨悲壮、沉郁刚健的风格,为异彩纷呈、北雄南秀的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气象。

元好问的诗歌创作,结合他的经历可分为四个时期:避乱漂泊,三为县令,国亡家破,晚年飘游。

第一,避乱漂泊时期,从金卫绍王至宁元年(1213)至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贞南渡后,金朝地盘日渐缩小,政治日益腐败,又掀起连年伐宋战争,加重聚敛徭役,;竭肝脑以养军(《金史·哀宗本纪》),金朝国势渐渐衰败下去。而蒙军的军事进攻却规模日盛,所到之处,杀戮掳掠,无所不为。这期间,元好问被迫南渡避乱,背井离乡。

这一时期的作品,饱含着对敌人的仇恨、对家乡沦陷的怀念和对残暴统治的痛恨。如《石岭关书所见》:

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青云玉立三千尺,原只东山意气豪。

贞二年,蒙军陷忻州,屠城十万,诗人避于阳曲北山得免。兵过回忻,看到的还是一幅凄惨的景象。金朝官吏的旃车碾过石槽,逃难者匆匆而过。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来,给人以荒凉孤寂之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敌人的强烈憎恨。结句深寄恢复国运于东山之高峻,充满了渴盼之情。

诗人南渡河南三乡之后的作品,反映现实日渐深刻,《箕山》《元鲁县琴台》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试看《箕山》:

幽林转阴崖,鸟道人迹绝。许君栖隐地,唯有太古雪。人间黄屋贵,物外只自洁。尚厌一瓢喧,重负宁所屑!降衷均义禀,汩利忘智决。得陇又望蜀,有齐安用薛?干戈几蛮触,宇宙日流血。鲁连蹈东海,夷齐采薇蕨。至今阳城山,衡华两丘垤。古人不可作,百念肝肺热。浩歌北风前,悠悠送孤月。

这首诗对战伐间作,;蛮触角逐,作了愤怒的声讨。面对;宇宙日流血作者痛恨不已,向往鲁连蹈海、夷叔采蕨的气节,具有爱国主义的初步思想,同杜甫;穷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的浩歌一脉相承。诗风纯净自然、古朴苍莽。沈德潜评此诗:;遗山以此诗得名,高其人因高其山,非诚高于衡华也。(《宋金三家诗选》)文坛领袖赵秉文盛称为:;少陵以来无此作。(郝经《遗山先生墓铭》)此诗诚为有金一代的诗歌力作。

第二,三为县令时期,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至正大八年(1231),这一时期,元好问历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由于深入农村,作者深感金末阶级矛盾的尖锐化,统治者拼命压榨人民,结果使桑田荒芜,灾祸横流,加之蒙军继续南伐,加速了金政权的崩溃,诗中反映现实之作日多。如《内乡县斋书事》写道:

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

他为;催科无政而苦恼,也为出粟无人而担忧。在谴责苛索严追赋税无度的同时,陷入深深的自我矛盾之中。又如《宿菊潭》:

田夫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且勿住,问汝我所疑。民事古所难,令才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欺?聚讼几何人?健斗复是谁?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东州长官清,白直下村稀。我虽禁吏出,得无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避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朴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夭阏令人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