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戏曲时空中的虚笔与实笔 之一

关于“虚实”这对美学范畴的讨论,常见于中国古代的画论中。谈到虚实用笔,通常是指一种艺术手段,及这种手段所带来的相关艺术效果。画家们首先关注的是,在这样一块有限的二维平面内,那些构成艺术品的材料之间如何搭配组合,即艺术家如何处理笔墨的浓重、布局,不同的颜色和形状以何种关系统一在一幅画中。这时,“实笔”即指着墨的部分,用笔墨去实际描绘的部分;“虚笔”则指着墨之外的空白,所谓“无墨之墨,无笔之笔”(清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通过虚笔与实笔、用墨与无墨之间关系的恰当处理,可以使空白成为艺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整个作品具备神、气、韵等抽象的艺术效果。因此古代画家们格外强调虚笔的重要。“画贵有神韵,有气魄,然皆从虚灵中得来,若专于实处求力,虽不失规矩而未知入化之妙。”(清董?《养素居画学钩深》)注重虚笔的运用,是作品成功的必要条件。 这种重视虚笔、虚实相生的绘画法则,在戏曲舞台的场景转换、空间处理中得到了绝好的“翻版”。戏曲艺术首先是一种表演艺术,是以虚拟化为特性之一的表演艺术。而虚拟化表演发生的前提,就是场景设置的非真实化、布景的“空白化”,也就是在处理空间问题时对虚笔的充分运用。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在绘画中必须注意“虚者实之,实者虚之”(明李日华《广谐史序》)的互动。同样,戏曲舞台上的虚拟也并非一空依傍。归根到底,戏曲艺术也是对生活的模仿,它还需要允许一部分生活实际的进入。问题在于,对比话剧传统的实景设置,戏曲舞台上的“真景实物”通常都具有很强的标志性,是生活真实的一种经过加工变形的、简单化的符号。它们存在的目的不是对生活实际的逼真模拟,而是标志性地区分各种不同情景。借助这种标志,更富有艺术性、更具美感的虚拟性手法得以实现。比如“一桌二椅”的摆设,就是运用了实物来标志室内场景,这时的桌椅既是实际生活片断的截取,更是一种区别室内、室外两种场景的简化的标志性符号。除了偶尔加上屏风之类的摆设,舞台上没有更多地对室内的其它部分进行仿造,这样就节省出更多的余地来供演员充分地发挥表演技艺。再如马鞭也是戏曲舞台最常用、最典型的符号性道具之一。只要一鞭在握,就表示了一匹马的存在。通过演员的表演,此马之高大、俊美、健壮,或奔驰或驯服等种种情态都能在虚空之际生发出来。如同绘画中无可描摹烟云的“流行之气”(清张式《画谭》),便以虚笔代之,反而更能以静为动,画出气韵。舞台上用不得真马,便以“虚马”代之,反而更具神采。演员的虚拟化表演,常常是借用一些符号性的道具,借用一点实笔,在空净的舞台上去表现大千世界的种种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