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淳化阁帖》有如何的历史地位?

《淳化阁帖》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

2003年7月15日下午,上海博物馆地下报告厅内,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赏读会,参加会议的每一个人都异常激动。在这里,置放着10个柜台,在其中6个柜台内,用玻璃罩着的,就是北宋祖刻《淳化阁帖》最善本四、六、七、八卷和楠木书匣。知道底细的人都知道,这个千年国宝,是上海博物馆花费450万美元辗转从国外买回来的。北宋祖刻《淳化阁帖》,为什么会如此珍贵呢?

我国古代书画复制的方法有摹本、临写、拓本、刻本、法帖等几种。拓本、刻本应属早期的印刷本。所谓法帖,就是古代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的。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由宋太宗下旨令翰林院侍书王著,从宫廷内府秘阁所藏的历代名家书法中挑选出精品,镌刻在枣木板上,编成十卷《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这是我国最早的书帖,将宋以前的历代帝王、名臣和书法名家共100多人的400多篇作品汇集一起。包括行、楷、草、隶、篆,钟繇、柳公权、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等名家的书法大多在内。

据记载,当年刻此帖用的纸,就是“轻似蝉翼白如雪”的澄心堂纸。据说,明代董其昌曾偶得一张,鼓足勇气也“此纸不敢书”。清代乾隆御制的仿造品,如今每开张拍卖也得3万元人民币。《淳化阁帖》数百页全为正宗千年澄心堂纸,珍贵无比。当时所用的墨,也是最上等的歙州贡墨。因而,宋太宗只赏赐给亲王大臣,但不久就停止赏赐。故而《淳化阁帖》在当时已非常难得。至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宫中发生火灾,《淳化阁帖》原版与所藏历代名帖、原作悉数被焚毁殆尽,祖刻《阁帖》拓本尤为珍贵。

由于原版的毁失和社会的需要,《淳化阁帖》的翻刻就应时而生,从北宋开始直至清代,《淳化阁帖》的翻刻本不计其数。此外,还有根据《淳化阁帖》原版增补或重新编纂的刻本,为数也不少,以致形成了《淳化阁帖》谱系。《淳化阁帖》原刻本,经历了千余年各种劫难,流传至今已如凤毛麟角。上海博物馆有幸从海外购得的正是北宋淳化三年原刻的拓本,虽只有十卷之中的四卷,但亦自然是珍贵无比。

开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对书法理论颇有研究的张晓林说,《淳化阁帖》在文化上的价值可以从文献和书法艺术两方面来看。从文献的角度来说,《淳化阁帖》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绝迹的历代名家书法,开启了刻帖的风气,从而引发了宋代的刻帖高潮。如宋代所刻主要法帖有《临江戏鱼堂帖》、《淳熙秘阁前帖》、《太清楼帖》、《长沙帖》等,其持续时间之长、数量之多为历代所罕见。这一风气不仅浸润两宋,而且还远泽后世。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而言,《淳化阁帖》的编纂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重要关节点,它主宰了此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淳化阁帖》也无可争议地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由此所引发的翻刻及编刊丛帖之风,参与者非常广泛,上至皇帝、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下至普通平民、僧侣。宋代法帖刊刻数量剧增,分支、谱系日益庞杂,促使学者、书家、鉴藏家对各类帖本进行系统研究,帖学研究便应运而生。宋代以后,中国书法发展史几乎与法帖刊刻史交织在一起,兴衰同步。《淳化阁帖》的刊刻是有史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书法艺术普及运动。它第一次大规模地将国宝般的古代真迹普及、输入到民间,壮大了书法爱好者的队伍,对宋代书法开创新气象、增添新活力,促进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