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数九?数着数着就暖和了

数九,是我国古代形成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气。数九在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今,还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作用。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数九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汉族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开始。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也就是说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

数九也正是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汉族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汉族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对“数九”最好的概括,当是我国各地流行的“九九歌”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不尽相同。北方流行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那么为什么要数九呢?据说原因在于,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汉族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当时汉族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当时围着家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

另外,为什么是数九,而不数二、三、四、五、六、七、八呢?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结束语:“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但我们可以说,数九,其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对“物候”与“天象”进行形象记录和概括,总结冬天寒暖变化的规律,从而编出歌谣记忆和传唱。数九具有相当的科学性,至今仍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安排起着指导作用,所以一直盛行不衰。当然,数九的习俗,也有人们盼着冬天早些过去,春天早点到来的意思。

你可能也喜欢:寡妇年生孩子好吗?生娃要避开寡妇年吗中国民俗解说:寡妇年是两头都没春吗谈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第二个春指什么节气倒春寒什么意思:反常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