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山瑶:山歌悠悠绕半山
当姑娘和小伙们将绣制的吉祥物挂在你脖子上时,“盛情难却”或许是过山瑶民族让你所产生的最直观感受。
在乳源,这个世界过山瑶之乡,登高望远,崇山峻岭,我们不胜唏嘘,世代飘摇的过山瑶民族现在是个什么模样?他们过得好不好?他们的生活是否还是那样离不开欢歌跳舞和淋漓畅饮?在已经成为特色旅游景点之一的必背瑶寨,我们期望嗅到的当然不是景区内人为造景矫揉造作的气息,而是那实实在在来自瑶民身上无穷尽的乐观和娱乐精神。
■现场写真
山歌:山瑶民族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沿着曲折的山路,乘车直上,蜿蜒之路已然让人感到有些头晕目眩,半山腰处,我们停了下来,必背瑶寨到了,它在沿路的右手边,与其他景区不同的是,没有高调的门牌,吊脚楼则是其最明显的标志。
“这里算得上镇里最中心的地方。”带着我们前往的乳源旅游局有关工作人员指着与必背瑶寨相望的一片地区,红白色的新房错落有致,镇政府就在此。
我们来到桥边,河对岸是三幢典型的瑶族吊脚楼,笔直红色的桥身,跨过之后便是另一个世界。
斗笠般的屋顶,圆形围坐式的表演场,这天格外安静,穿着过山瑶服饰的小伙子和小姑娘们三五成群的在一帮准备着,19岁的邓丽萍是他们之中的一员。
邓丽萍两年前加入了舞蹈队,她个头不高,皮肤有些黑,面色红润,一身绣有规则花纹的红色衣衫,小腿上穿的是两条黑色套子,这一身算是她的表演服,一有游客来,她便和她的舞队们一起,开始一天最愉快的时刻。
山歌,是过山瑶民族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说,这是个一天也离不开歌谣和酒的民族。在邓丽萍练习的歌单中,有九首是平时表演用的曲目,这些都是些新曲,和老一辈的早有不同。“甚至有些时候我都听不懂老人家在唱些什么,我们和他们唱的有所不同。”她说,现在只有两个老演员负责唱最原始的山歌,他们所用的原生态唱法,年轻一辈们几乎都不会。
“得娘变得郎共对,共得食宿心甘甜。”这首描述生活片段的山歌徜徉在半岭村上,热闹而欢愉的气氛油然而生,异常鲜活。邓丽萍说,互动类的表演最受游客们欢迎,竹竿舞、顶杠是他们常常邀请游客参与其中的节目,顶杠中输的一方则要接受惩罚,比如被要求穿上新郎或新娘服装,行拜堂之礼等等。
山路里来十八弯
邓丽萍的家在离必背瑶寨不远的镇里,她带着我们一路向上爬,在半山腰处,眺望远方,她指着对面的山说,大岭和上岭村在那更高更远的山上,有不少人就住在上面,而从这里上去一次大概要花上好几个小时,不少地方已经修通了公路,而有些地方还没有,而那些地方她甚至从来没有去过。
不可否认的现实便是,十八弯的山路里,沿着没有山路的小道直上,泥砖房比比皆是,房屋在山腰上层层叠着,不做任何粉饰,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些精致而大方的吊脚楼、竹房,别致的树皮房,屋子里阴暗而潮湿,里面藏有过山瑶民族的许多历史,点滴记忆。
沿路上层层梯田般的地盘已经被很多蔬菜所占用,绽放的油菜花如同零星的火把般点亮了整片山腰,安静而悠然的瑶寨顿时鲜亮不少。
重温坎坷迁徙路
过山瑶民族的先辈诞生在高辛氏时代,居住在江浙东海。有史书记载,“寅卯二年大大早,天下万物都枯焦。”苦难使先祖背井离乡,过海漂洋。经过三个多月漂海,经历了惊涛骇浪的先辈们到达了广东南海岸。于是便在这片土地上憩居,耕猎于五岭走廊。“辗转迁徙、过山漂泊。”邓丽萍这样描述他们的坎坷迁徙路,由此而得来“过山瑶”这个名称。
奔走于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也有不少同胞远赴东南亚、欧美远方。迁徙的历史漫长而恒久,移居的地域广阔又遥远。
关于过山瑶漂洋过海的历程,我们在《盘姓族谱》中找到,隋末唐初之际,其先辈仍在以盘瓠之后生活在“松江府”、“扬子江润洲坝尾”、“南京七宝洞会稽山”、“紫金山”一带。而郴州资兴市团结瑶族乡二峰村《过山根图》有载:“瑶人原于南京七宝洞会稽山,李氏三娘分下一十三姓瑶人,游船漂海。十三姓又被流民灭瑶一姓。后分在广东潮州、雷化高州。”同样的,莽山瑶人在还盘王愿的《愿骨歌》中唱道:“十二大船齐下海,遇风打破落深湾,船中许起园猪愿,七月十五来奉还。”“原在南京七宝山,十二姓瑶人约准漂船过海,过了三个月,船行不到岸,马行不到街,筏排不上岸,十二姓瑶人愁心愁意,也怕大风吹下海底龙门,又在船头拜请五旗兵马,扬州宗祖家先,许上歌堂宝书良愿。未经三朝两夜,船也到岸,马也到街,人也到山,移上广东南海岸。……抛兵踏上连州庙,踏上连州庙上行。游到广东乐昌府,又到莽山把身安。”几经辗转,而今乳源成为了世界过山瑶民族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