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即俄国与清政府订立的秘密条约,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沙俄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困境﹐藉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防御同盟条约》。一般称为《中俄密约》。

历史内容

《中俄密约》,俄国与清政府订立的秘密条约。

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沙俄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困境,藉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防御同盟条约》。一般称为《中俄密约》。全约共六条,内容是: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以及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非两国共商,缔约国一方不得单独与敌方议和;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为使俄国便于运输部队,中国允于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该事交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经理;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通过该路运\送军队军需品;此约自铁路合同批准日起,有效期十五年。根据《密约》第四条,同年9月8日由中国驻德、俄公使许景澄与华俄道胜银行代表在柏林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合同规定成立中国东省铁路公司,其章程照俄国铁路公司成规办理。至此,俄国获得了使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领土直达海参崴的特权。《密约》的签订和筑路权的攫取,为沙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国东北地区提供了各种方便,大大加强了沙俄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地位。

条约简介

90年代初,俄国开始修筑横贯欧亚两大洲即西起莫斯科、东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西伯利亚五大铁路。1894年,铁路修到了外贝加尔地区。俄国竭力想取道我国东北筑路,这对扩张俄国势力将大有好处。

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了辽东半岛,在《马关条约》中最初有割让辽东半岛的条款,这对沙俄在远东的扩张极为不利。于是,沙俄联合德、法两国对日本进行交涉,通过追加中国对日赔款,换取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在交涉中,俄国扮演了一个为中国“打抱不平”的“救星”角色,乃乘机向清政府索取“报酬”。为扩张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财政大臣维特的关于西伯利亚铁路穿过中国东北地区直达海参崴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沙皇的批准。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4月,沙俄驻华公使喀西尼向总理衙门正式提出这一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在莫斯科举行。沙俄别有用心地邀请清朝权臣李鸿章参加典礼,并待以国家元首之礼。此间,尼古拉二世特命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洛巴诺夫与李鸿章进行秘密谈判。

谈判期间,俄方利用清政府部分官僚急于同俄国结盟的心理,把“借地接路”作为实现结盟的先决条件。为迫使李鸿章就范,俄方不断施加压力,威胁讹诈,以中断谈判相要挟。后来竟然将单方面拟定的《中俄密约》约稿交与李鸿章。同时,沙俄还使用重金贿赂的卑劣伎俩,向李鸿章许诺,如果“接路”顺利进行,将付给李300万卢布酬金。李鸿章没有提出实质性的修改意见,就把约稿转奏光绪帝请旨,并电催清政府准其画押。

1896年6月3日,中俄双方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中俄密约》(正式名称为《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防御同盟条约》)签字仪式。该条约共6款,主要内容是:1.如日本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口岸均向俄国兵船开放。2.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接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 

意义

《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区域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条约原文

一八九六年六月三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俄历一八九六年五月二十二日,莫斯科。

大清国大皇帝陛下暨大俄国大皇帝陛下,因欲保守东方现在和局,不使日后别国再有侵占亚洲大地之事,决计订立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是以大清国大皇帝特派大清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俄国大皇帝特派大俄国钦差全权大臣外部尚书内阁大臣上议院大臣实任枢密院大臣王爵罗拔诺甫,大俄国钦差全权大臣户部尚书内阁大臣枢密院大臣微德为全权大臣,即将全权文凭互换校阅,均属如式,立定条款如左:

第一款日本国如侵占俄国亚洲东方土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应立即照约办理。

如有此事,两国约明,应将所有水、陆各军,届时所能调遣者,尽行派出,互相援助,至军火、粮食,亦尽力互相接济。

第二款 中、俄两国既经协力御敌,非由两国公商,一国不能独自与敌议立和约。

第三款 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如有所需,地方官应尽力帮助。

第四款 今俄国为将来转运俄兵御敌并接济军火、粮食,以期妥速起见,中国国家允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惟此项接造铁路之事,不得借端侵占中国土地,亦不得有碍大清国大皇帝应有权利,其事可由中国国家交华俄银行承办经理。至合同条款,由中国驻俄使臣与银行就近商订。

第五款 俄国于第一款御敌时,可用第四款所开之铁路运兵、运粮、运军械。平常无事,俄国亦可在此铁路运过境之兵、粮,除因转运暂停外,不得借他故停留。

第六款 此约由第四款合同批准举行之日算起照办,以十五年为限,届期六个月以前,由两国再行商办展限。

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俄历一千八百九十六年五月二十二日

专条

两国全权大臣议定,本日中、俄两国所订之约,应借汉文、法文约本两分,画押盖印为凭。所有汉文、法文校对无讹,遇有讲论,以法文为证。

大俄国钦差全权大臣外部尚书内阁大臣上议院大臣实任枢密院大臣王爵罗拔诺甫,

大清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

大俄国钦差全权大臣户部尚书内阁大臣枢密院大臣微德。

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俄历一千八百九十六年五月二十二日

订于莫斯科

附注

本条约见《中国约章汇编:中俄部分》,页356―359;法文本见同书,与汉文本载在同页上。俄文本见《格林姆:远东条约集》,页105―106。

本条约汉文本原无名称,按序文称为《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法文本称为《防御同盟条约》;一般称为《中俄密约》。

泄密

这是中国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这是用生命说真话的湖南汉子。1903年,沙俄背信弃义,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分期撤兵的约定,还提出新的“七条”要求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丧权辱国,欲与沙俄缔结《中俄密约》。密约事关中国的命运,沈荩以记者的正义,在签约之前把它昭示天下,阻止其签约。他将打探到的密约草稿立刻寄给天津英文《新闻报》。密约提前在报上发表后,世界舆论一片哗然,中俄签约计划成为泡影,他也惹来杀身之祸,牺牲时年仅31岁。

沈荩,这个日本《天津日日新闻》聘用的中国记者,向来擅长交际,他与京城内的众多洋人与贵族终日把酒言欢,过着一种“上流社会的舒适生活”。但他只是做了一个记者该做的事。1903年,沈荩得知中俄两国将签订一份密约,中国将在东三省及内蒙古的路政税权与其他主权“送予俄国”,于是,这个记者决心在签约之前,将密约内容昭示天下。

他买通了政务处大臣王文韶之子,弄到了《中俄密约》的草稿原文,并随即将其寄给了天津的一份英文报纸。这份见不得人的密约被原文刊登之后,激起强烈民愤,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沈荩因此被清政府下令绞杀。

沈荩的牺牲激起了西方舆论的巨大的反应,1903年9月14日《大公报》披露:“探闻政府自杖毙沈荩后,各国公使夫人觐见皇太后时,谈及沈之冤抑,皇太后亦颇有悔意。已面谕廷臣,会党要严拿,万不可株连良善,致离人心,等语。近日政府十分和平,绝无不合公理之举。盖恐驻京各国公使啧有烦言也。”皇太后迫于各公使的压力,装出了鳄鱼流泪般的“仁慈”和“悔意”。烈士牺牲后,革命派报纸《中国日报》发表唁文:“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沈荩,曾经参与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萌生了革命思想,长期从事新闻工作。1903年7月31日,因揭露《中俄密约》而被清政府绞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言被杀的新闻记者。

揭露《中俄密约》的内容是1903年沙皇俄国背信弃义,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分期撤兵的约定,反而进一步提出在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享有路政税权及其他领土主权的“七条”要求,强迫清政府接受。清政府决定答应沙皇俄国的要求,欲与沙皇俄国缔结《中俄密约》。哪知《中俄密约》尚未签署,其详细内容即通过新闻媒体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这一壮举的爱国者名叫沈荩。沈荩从小就立下了反清救国的远大志向。维新变法期间,沈荩积极主张变法,认为要革新湖南,非有一番破坏不能奏效。他和维新派代表人物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多次接触,交往密切。维新变法失败后,沈荩留学日本,其政治态度也迅速由改良派变成了革命派。

后来在天津,沈荩受聘为“报馆访事”,同时兼任一家日本报纸的通讯员,开始以记者的公开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反清活动。当时的北京正处于八国联军控制时期,由于沈荩擅长交际,又有政治眼光和新闻敏感性,很快便与八国联军的部分将士混得相当熟悉。北京各界名流听说沈荩认识许多外国朋友,纷纷前去巴结。为了从这些贵族口里打听到有用的信息,沈荩尽量和他们把酒言欢,虚与应付。

1903年,沈荩从满清贵族口中得知中俄两国要签订密约的消息后,为阻止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决心在签约之前把密约内容昭示天下,让全国人民认清清政府的丑恶嘴脸。经过多方努力,沈荩最终通过政务处大臣王文韶之子搞到了《中俄密约》草稿的原文。沈荩迅速将《中俄密约》草稿寄给了天津英文版的《新闻西报》。《新闻西报》收到后当即原文刊登。随后,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转载,日本新闻界还专门为此出了一期号外。《中俄密约》的内容公之于众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清政府则陷入了非常难堪的狼狈境地。在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中俄密约》泄密后,清政府立即派人全力查找密约泄露原因。1903年7月19日晚上,沈荩在北京寓所里被捕。

国内外一致谴责清廷恶行审讯期间,沈荩毫不讳言自己的言行,坦承自己的爱国行为,并大声揭露慈禧太后企图掩盖《中俄密约》的卖国行径。恼羞成怒的慈禧太后下令将沈荩绞杀。满清政府杀害沈荩后,更加激起了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无比痛恨之情,就连外国报纸也纷纷加以谴责。沈荩是中国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年仅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