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张郃和张辽都投降曹操 两人待遇为何完全不同

  陈寿在写魏书时,曾将曹魏的五位将军合传而书,称之为“……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时间到了20世纪,民间也开始流行一种说法,称这五位曹魏将军为“五子良将”。

  张辽张郃都列在五子良将之列,而张辽更是位列五子良将之首,可见二位将军在曹魏的地位之高。然而,无论是张辽还是张郃,都不是在曹操起兵之初就跟随曹操的将领,他们都是在曹操征战四方时,投降曹操的降将。

  令人疑惑的是,张辽和张郃在曹魏的地位相当,又都是降将,但他们当年投降曹操的时候,为何待遇却各不相同呢?

  落魄的张辽

  张辽出生在北方边陲,是并州雁门郡马邑县人。他的祖上倒也有一位名人,此人名为聂壹,是汉武帝时期马邑的一名豪商。当年的马邑之谋正是此人献给王恢的,并最终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遗憾的是,马邑之谋没能成功,被匈奴人逃脱,否则此计若成,聂壹的历史地位不知道要提升多少。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聂壹献计、参与马邑之谋失败后,彻底与匈奴人交恶,他的后人不得不隐姓埋名生活,这也是张辽身为聂壹的后人,却姓张的缘故。

  (张辽)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

  张辽久居边陲,少年时期就在雁门郡当上郡吏,与胡人多有交战。这种纷杂的处境虽然并不安稳,却令张辽得到了难得的历练,本就善于冲锋陷阵的张辽,在与胡人交锋期间逐渐展现出善战的一面,进入并州刺史丁原的视野,被提拔为从事,奉命率兵进京归何进管辖。

  可见,张辽虽然不是出身豪门世家,但他却是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从少年时期做郡吏,再到被丁原抬举入京归何进麾下,这一次次的前进之路,全都是靠他自己的努力而得到赏识。但张辽的运气却并不好,早期跟随的几个人,相继都没能成事,导致张辽长期怀才不遇,这才落魄到要向曹操投降的地步。

  张辽先后跟了何进和董卓之后才归的吕布,当时他的官职是北地太守。等到吕布领徐州牧时,张辽的官职是鲁国的国相。张辽无论是担任北地太守还是出任鲁国的国相之职时,他在吕布军中的地位其实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完全是吕布的部将那么简单。

  建安三年,曹操率军攻破下邳城,将吕布处死。除了陈宫主动请死以外,曹操对吕布麾下的其他人还是比较善待的,例如陈纪、纪子群等人。正是因为看到这些人被善待,张辽在观望之后,遂决定率兵向曹操投降。

  在张辽投降之前,张辽和高顺曾与夏侯惇刘备交战过,先后将夏侯惇和刘备击败,显示出了自身的实力和价值。所以,当张辽投降时,曹操欣然接受,并给张辽封官赐爵。

  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曹操当时为何接受张辽的投降,并封官赐爵?因为张辽本身的战斗力很强,曹操素来爱惜人才,加之当时曹操处于群雄逐鹿的激烈竞争中,身边急需用人。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自然不会错过张辽这样的猛将。

  既然封官赐爵,又为何职位不高,不赐列侯?无论是中郎将,还是关内侯,这样的封赏对于张辽而言都略显低微了。曹操如此做法看似轻视了张辽,但事实上这是一种符合逻辑的“论功行赏”。

  张辽投降的时候,是在吕布被击败并被处死之后,经过一番观望后才决定向曹操投降的。其实,在吕布被杀以后,吕布集团就已经是群龙无首的状态,败局已定,张辽虽然在吕布军中的地位与普通将领有区别,但也无力回天,即便不投降也定然难逃兵败被杀的局面。

  也就是说,张辽选择投降,带给曹操的主要好处是,为曹操集团增添了一员大将。而他率兵投降之举,对于曹操和吕布集团的胜负已经意义不大。所以,张辽投降的价值,更像是投诚,功劳其实并不大。

  曹操给张辽的封官赐爵恰到好处,既表示出了对张辽的认可,又向其他观望的敌人释放出信号,表达出自己鼓励敌人向自己投降的态度。同时,曹操也兼顾到降将的功劳,不至于厚此薄彼。

  但张辽毕竟不是凡人,他虽然长期处于不得志的状态,但本身的实力过硬,在投奔曹操后虽然起点不高,在之后的屡次大战中,却总能建立军功,逐渐将自己的地位提升上来。张辽后来的名气威震东吴,甚至能达到“张辽止啼”的地步,足可见他当时的威望。

  不是特别光彩的张郃

  同样位列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投降曹操的时候,曹操给的封赏却要远高于张辽。曹操这样做,又有什么依据呢?

  张郃投降曹操之前,他的“履历”并不复杂,早年间投军参与讨伐黄巾军。在韩馥麾下当过一段时间的军司马,后来投奔了袁绍。张郃在袁绍军中崭露头角,是在袁绍攻打公孙瓒的战事中,张郃在此战中立功,迁升为宁国中郎将。

  瓒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

  在张国良的评话三国中,张郃和高览颜良文丑并称为“河北四庭柱”。虽然这只是后世艺术作品的称呼,但也足可见张郃在袁绍手下的地位。

  关于张郃投降的史料记载,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张郃当年在官渡之战投降曹操时,是因为郭图进谗言,导致张郃担心兵败回去被袁绍所害,走投无路之下被迫投降曹操。另一种则认为张郃投降曹操并非是受形势所迫,而是不光彩的投机行为。

  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张郃传》

  陈寿在《张郃传》中提到,郭图进了谗言,令张郃惊惧,“乃归太祖”。陈寿在字里行间都透露着郭图进谗是导致张郃投降曹操的主要原因。

  但考据学家卢弼、姜宸英对张郃投降是因为郭图进谗言的说法却并不认可。因为“郭图进谗”的说法,仅在《张郃传》中记载了,但在《三国志》中的《袁绍传》与《武帝纪》却都没有再提到“郭图进谗”。

  正因为这一点,姜宸英对“郭图进谗”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认为这样的说法之所以会出现在《张郃传》中,是因为陈寿顾及传主张郃的面子,故意以这样的笔法来掩饰当年张郃投降曹操时的不光彩一面。

  ……自文其丑,故与《武纪》《绍传》互异

  姜宸英明显更支持第二种说法, 认为张郃投降是一种投机行为。姜宸英观点正确吗?咱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张郃选择投降时的前因后果。

  许攸投曹操以后,献计给曹操,让他火烧乌巢。乌巢乃袁绍大军的粮仓,若乌巢被毁,袁绍大军虽然占尽优势,也必然会影响军心,这是曹操当时战胜袁绍的重要机会。曹操是一代雄主,立刻决定把握住这次机会,亲自率精兵杀奔乌巢,留荀攸曹洪守卫大营。

  曹操攻乌巢的消息传至袁绍大帐后,袁绍手下的谋臣武将商讨该如何应对曹操此举时产生了分歧。

  张郃主张袁绍应该立刻派重兵前往乌巢救援,而郭图则认为应该实施“围魏救赵”之计,一边派轻骑火速救援乌巢,拖延曹操攻破乌巢的时间;一边派重兵进攻曹操大营,逼迫曹操回援,乌巢之围自然可解。

  听了郭图之谋,张郃极力反对,认为曹操的大营十分坚固,恐怕一时间难以攻破,会导致乌巢有失。最终,袁绍采用了郭图的策略,派高览和张郃率重兵进攻曹操大营,只派轻骑前去救援乌巢。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曹操攻破乌巢,斩杀守将淳于琼,一把大火将乌巢所屯的粮草焚烧殆尽。另一边,张郃和高览猛攻曹操大营,却始终没有进展,听闻乌巢粮草被毁、淳于琼被杀的消息后,便主动率军向镇守大营的曹洪投降了。

  由此可知,在曹操率军攻打乌巢之际,张郃与郭图曾有过很大的分歧。张郃的主张被袁绍否定,被迫按照郭图的计策行事,率重兵攻打曹操大营。从这样的安排来看,袁绍身为主公,却并不善于用人,张郃与郭图有严重分歧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愿意看到郭图的计谋成功?

  袁绍却并不回避张郃,依然将大军交给张郃执掌。在这种情况下,张郃难免会有进攻曹操大营时不用全力的嫌疑。

  曹操大营虽然有曹洪和荀攸镇守,但曹操攻打乌巢所带的都是精兵,曹操一方在兵力上本来就处于绝对的劣势,在许攸来投之前,甚至都萌生了退意,可想曹军当时所处的艰难程度。反观袁绍一方,张郃和高览率领的是袁绍部的“重兵”,这就意味着张郃率军攻打曹操大营时,兵力有很大的优势,为何却迟迟无法攻克曹操大营呢?

  而且,当曹操攻破乌巢时,短时间内并不能回援大营,张郃、高览率领的重兵依然有进攻时间,如果张郃真能在此时全力攻破曹操大营,此战最终的胜负也未可知。毕竟乌巢粮草被毁,会导致袁绍大军军心不稳,亦不能持续作战,但短时间内消息未扩散之际,对袁绍大军的影响其实并不致命。

  但奇怪的是,张郃在这个时候竟然选择了主动向曹洪投降。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张郃投降的人是曹洪,而不是曹操,因为曹操在乌巢打仗虽然获胜,却并未来得及回援大营。更引人深思的是,曹洪听闻张郃准备投降的消息,竟然一时间不敢接受,直到荀攸劝曹洪,这才接受了张郃的投降。

  郃之来,洪疑不敢受……

  曹洪为何不敢接受张郃投降?因为他怀疑张郃是假降!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疑心呢?因为曹操虽然取得乌巢胜利,但袁绍大军的优势依然在,张郃和高览麾下的“重兵”虽然没能攻破曹操大营,但损失也不会太大。

  在这种情况下,张郃突然提出要投降,曹洪怎么可能不疑心呢?荀攸劝曹洪时,说明白了张郃投降的真正原因,他告诉曹洪,张郃投降是因为袁绍没有采纳他的计策,生气才投降的,你有什么好疑虑的呢?

  不得不说,荀攸确实是独具慧眼,一眼就看出了张郃投降的真正原因。笔者非常赞同荀攸的想法,原因有二。

  其一,袁绍采用郭图的计策后,张郃必然不愿意此战取胜,否则即便凯旋,也必然会受到郭图的揶揄。所以,笔者有理由相信,张郃攻打曹操大营时,以他和高览的才能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迟迟不能取胜,与张郃心中的不满有一定关系;

  其二,乌巢大营被毁后,袁绍一方的势力其实仍在,并非在官渡之战失败后就灰飞烟灭。张郃如果愿意走,曹洪并没有实力将他留下。而且,郭图之策失败,也是张郃喜闻乐见,回去也可以趁机向郭图发难。

  但张郃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在曹操都没回营的情况下,就急忙向曹洪投降。从此后张郃在曹操麾下为将来看,张郃是具备才能的将领,他对局势发展有自己的判断,而这次突然的投降,很可能就是他的一次投机之举。

  曹操回营以后,听闻张郃投降非常高兴,他对张郃此举的评价非常高,将张郃的到来比作韩信归汉。

  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随后,曹操同样给张郃封官赐爵,但同样是投降,张郃的待遇却比张辽好上不少。曹操拜张郃为偏将军,又将他封为都亭侯。都亭侯属于列侯,远非张辽的关内侯可比。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呢?

  张郃投降时,乃官渡之战的胜负关键时刻,且张郃手握重兵,对战局最后的胜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与张辽投降时的“无关痛痒”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张郃投降获得了曹操更大的封赏。

  说到底,武将投降时无非是想在新主公手底下争取到更大的好处,按照这个逻辑来看,张辽选择的时机很差,是在观望之后才选择投降。张郃选择的时机很好,他的投降令曹操如释重负,所以才给了张郃那么高的赞誉。

  和张辽相比,张郃和张辽自身都有可取之处,基本算是旗鼓相当。但两人的差异还包含了投降时所带给曹操的兵马数量。张辽投降时率领的是兵败的吕布集团的“残兵”,而张郃率领的却是袁绍集团的“重兵”,至少张郃带给曹操的兵力是远超曹操的,即便大部分的士兵没有跟随张郃投降曹操,也依然会存在这样的差距,因为张郃手下兵力的基数大是事实。

  综上所述,曹操对张辽和张郃的封赏不同,体现出的不是曹操不公平,反而是显示出了曹操的公允。曹操对二人的封赏不仅恰到好处,而且没有任何偏私和个人偏见。即便是当年封赏较低的张辽,在事后取得战功后,同样得到了曹操提拔。

  也正因为曹操的高明之举,才使得张辽和张郃投奔后,全都发挥出了各自的优势,一个震慑东吴,一个抗击蜀汉,为曹魏戍边贡献出坚实的力量。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