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智擒鳌拜后,康熙帝又称他为忠臣是什么用意?

  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帝第三子,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清朝曾经出现过一个举世瞩目的盛世,这个盛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康乾盛世,而它的开创者则是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康熙皇帝,也正是有这样一位皇帝开创的基业,才奠定了清朝后来江山的稳固,在康熙皇帝的身上发生过很多重大的事件,就比如平定三藩之乱,亲征准噶尔,还有就是智擒鳌拜

  这几件事情都是影响清朝命脉的大事,倘若有一点差错,那么很可能面临的就是改朝换代的结局,不过好在康熙皇帝都将这些危机成功的化解,可有一件事最为奇怪,那就是康熙在晚年的时候后悔擒拿鳌拜,不仅如此,还亲自为他平反,称他是忠臣,那他为何会这样做呢?

  01

  康熙为何要擒鳌拜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康熙皇帝智擒鳌拜这一事件,但是大家只是听说过这个事,并不知道这背后的原因,以及其中的过程是怎样的,说起鳌拜这个人可是当时清朝三朝老臣,不仅见证了清朝入关的历史,更是为清朝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别说是康熙皇帝,就是顺治对他也得礼让三分,足以见得鳌拜在当时是有怎样的地位和威望。

  不过后来因为顺治皇帝英年早逝,所以只能将皇位传给了年仅八岁的康熙,好在顺治去世之前,安排了四位顾命大臣来辅佐自己的儿子执掌政权,其中就有鳌拜,而这四位大臣也就属他势力最强大,在朝中的地位最高。

  其中有两位苏克萨哈遏必隆更是唯他马首是瞻,剩下的一位索尼因为实力不够强大,所以处于中立的地位,对于鳌拜一些逾越法制的做法也只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身为顾命大臣,所以鳌拜手中是有着很大的权力的,再加上年幼的康熙难以执掌大权,背后的孝庄太后也没有绝对的话语权,鳌拜在朝中自然是有着仅次于皇帝的权威,权力过大也让他也心慢慢膨胀,以至于后来完全不把康熙皇帝放在眼中,依旧我行我素,甚至隐隐有着谋权篡位的想法。

  等到康熙长大成人,对于这一切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作为皇帝,他绝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更不希望自己父辈打下来的江山基业落入他人手中,所以在后来他联合朝中一些其他臣子以商讨国家大事为借口,将鳌拜骗到自己的宫殿中来。

  随后康熙列举了他多条死罪,本应该将其处死,但念在是三朝元老的份上,就剥夺他所有的权力,在将其软禁起来,而此时的鳌拜已经年事已高,又面对这种屈辱的待遇,所以没过多久便抑郁而终,就这样,这场朝堂之上的政治博弈被康熙兵不血刃的化解了。

  02

  晚年为鳌拜平反

  在鳌拜彻底垮台之后,康熙皇帝终于能够亲政,独揽大权,朝堂内部最大的隐患得以清除,这也算是让康熙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不用担心自己在执政过程中再出现什么大的变故,也不用害怕会有权倾朝野的臣子有谋权篡位的想法,这对于早期想要给予掌权的康熙皇帝来说是非常正确,也是有利于自己的一个决定。

  可是等到康熙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却突然后悔曾经这样对待鳌拜,并且主动提出要为其平反,这波反向操作可是让当时很多大臣都难以理解,要知道康熙皇帝贵为一国之君怎么能够轻易的反悔,更何况这种事情明显是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即便是敖拜有冤屈,康熙曾经的做法有过错,那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也不至于昭告天下为其平反,可以以其他的方式去弥补过错。

  但是康熙皇帝却执意如此,一定要还鳌拜一个清白,并且还对外宣称他是功臣,不得不说,康熙皇帝这样的做法实在是非常大胆的,站在他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无疑是否定曾经的自己,更是向全天下揭开了自己以往犯下的错误。

  这会降低他身为皇帝的高贵形象,也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这样来看,康熙在做出决定并付诸实施的时候,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怎么说对自己都是不利的。

  03

  平冤昭雪背后的原因

  那话说回来,康熙皇帝明知道这样的做法势必会对自己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那他还为什么这样做呢?从客观角度来看,鳌拜作为三朝元老对清朝是忠心耿耿的,就比如在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想趁机接替自己兄长的位置,不过,在鳌拜等人的极力阻拦下,多尔衮的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

  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由顺治继承皇位,多尔衮作为摄政王,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后来鳌拜等人更是一心辅佐顺治执掌政权,可以说他就很难有顺治皇帝登基称帝后的一切。

  同时在顺治皇帝去世后,鳌拜更是愿意接过命令继续辅佐年幼的康熙,虽然说在后来,因为权力过大让他变得有些自大,对康熙缺乏一定的尊重,还有一定的夺权心理。

  但是总的来看,鳌拜并没有想过要谋权篡位,如果他真的有这样的想法的话,是绝对不可能放任康熙皇帝的成长的,甚至很可能在康熙尚且年幼的时候就发动政变,这样的话也就不会,让康熙有机会推翻他。

  从主观因素来说,鳌拜对于清朝是做出很多的贡献的,只不过当时康熙年少气盛,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再加上盲目的争夺权力,完全没有看清背后的真相,最后将所有的矛头和仇恨都放在了鳌拜的身上,不仅害得他病死家中,更让他的后代也受其牵连,出于愧疚和亏欠感,康熙宁愿折损自己的名誉,也要还给这位忠臣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