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五行之土简介

土为五行之一,指土行。《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行以脾属土,故常脾土并称。

古人将“土”的特性概括为——土爰稼穑。“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中医运用五行构建五行学说用来描述、分析事物。

“土”滋养万物

“土”在五行中占有特殊地位。“土”所对应的脏为脾,乃气血生化之源,其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源,为其他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等组织提供充分的营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对应的季节为长夏,可以理解成各个季节更替之际的统称,如果解释成“长春、长夏、长秋、长冬”的集合体,可能便于理解。

土所对应的季节散于四季之中,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土是五行中最基本的元素,有其他物质所没有的滋养万物之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土所对应的“湿”也能证明这个观点。

春季主风,临床常见依附风邪的外感风湿病证;夏季主暑,不仅炎热,而且多湿,暑邪多夹湿邪侵犯人体;秋季所主燥,虽然表面来看,燥与湿是对立的两种“气”,很难共存,但临证中:燥伤阴分,且见湿浊内停者屡见不鲜,是临床比较难治疗的病证之一;冬季主寒,外感风寒,水湿内留或脾胃虚寒、湿浊内生的病证临床也多见。“湿”气贯穿四季,并与其他四气互相交接,互相影响,也与“土”的属性吻合。此外,临床疾病辨证论治的具体实施中,经常会考虑到脾土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如脾的运化功能司职,则血液化生功能旺盛,血脉充盈,心有所主;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水谷之精气充足,人体宗气旺盛,则肺的主气、司呼吸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脾司其职,生血有源,则肝有所养;而肾的精气也需要水谷精微的滋养和培养。因此,其他脏器的治疗上都考虑到脾土的调补。

土(科学术语)

土是地壳表面最主要的组成物质,是岩石圈表层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受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松软物质。土壤和母质层的区别表现在于形态、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矿物学特性等方面。由于地壳、水蒸气、大气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土层有别于母质层。它是矿物和有机物的混合组成部分,存在着固体,气体和液体状态。疏松的土壤微粒组合起来,形成充满间隙的土壤。这些孔隙中含有溶解溶液(液体)和空气(气体)。因此,土壤通常被视为有种个状态。大部分土壤的密度为1~2 g/cm³。土壤在英文中也被称为“地球”——我们所居住的星球的名字,也是它的本质。地球上只有很少的土壤成分的生成年代早于第三纪,大多数不会早于更新世。

五行由来

天地未分之时,被称为混沌状态。天地乾坤混在一起,日月星辰没有生成,昼夜寒暑没有交替出现,上面没有风雨雷电,下面没有草木山川人禽虫兽。这时一股灵气在里面盘结运行,于是从太易之中生出水,从太初之中生出火,从太始之中生出木,从太素之中生出金,从太极之中生出土。五行由此而来。此后天地人各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