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权威、最重要的编年史。
中国上下几千年,都历经了哪些朝代兴衰,出现过哪些历史事件。要系统理清中国历史,则一定要读它。
毛泽东生前,曾读过17遍,每一遍都仔细批注。可资治通鉴,究竟讲了些什么?
有人说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史书,涵盖智谋、兵法、心理、做人、处世。如:
《资治通鉴》讲唐太宗用人之道:“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样,要能扬长弃短,量才而用。
讲处事智慧,从范蠡和文种的故事中剖析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做事要晓利害,知进退,不要被利益冲昏头脑。
讲个人德行,需一诺千金:“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大丈夫许诺答应了别人,无论怎样都不会更改。
曾国藩翻读多遍,称其为“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前夕,总共跨16朝、1362年历史。
司马光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全书正文有三百多万字,司马光参考了三百多部著作,对于史料矛盾或记载不清之处,还进行了比较、考订,撰写《考异》三十卷。
为了编撰这部书,司马光前后花了十九年时间。
清朝王鸣盛曾用一句话来概括《资治通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就连金庸都说:写作的功底,正是来自读《资治通鉴》,也令我更了解历史规律。
这些褒扬正表明《资治通鉴》这部伟大作品创作的初衷,这是一部以“政治”为主要导向的历史书,对各级领导岗位上的干部都有借鉴意义。
《资治通鉴》记载了刘邦总结他打败项羽的原因,不是因为比项羽更强大,而是因为手下有以“汉初三杰”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才,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所以导致失败。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总结他为什么能成功时,提出五条用人经验:一是用比自己强的高人;二是用有缺点的能人;三是用人之长,弃人之短,即所谓“使人如器”;四是重用敢讲真话的人;五是华夷一家,用人不讲出身,不搞小圈子。
诸如改革中的刚性与柔性,人生职场上的进与退,军事斗争中的奇与正,权力平衡中的轻与重,驾驭部属中的宽与严,政治生涯中的方与圆,都不是“纸上谈兵”可以领悟的。
《资治通鉴》在推崇大道的同时,不乏权变、谋略与辩证法的智慧,这也是它值得细品的原因所在。
- 上一篇:古象雄文明的起源
- 下一篇:兰陵王入阵曲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