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白马人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白马人服饰以白、黑、花三种袍裙为主,色彩艳丽。白马人无论男女头戴毡帽(沙噶),帽子上插着吉祥的锦鸡颈羽或者雄鸡白色尾羽,寓意为吉祥。

白马人女性胸前饰以白玉般的鱼骨牌,腰间围几匝金亮的古铜钱,穿上各色布料绘制的镶花袍裙,真是五彩斑斓,艳丽夺目。

毡帽

在绵阳市平武县西北部的白马、木座、木皮、黄羊关四个藏族乡境内,聚居着白马藏人。在这里,男女老幼头上都戴着一顶由羊毛压模成的盘形、圆顶、荷叶边的白色毡帽(“沙嘎”),毡帽的顶侧插有锦鸡颈羽和雄鸡白色尾羽。

为什么白马藏人毡帽上要插锦鸡颈羽或者雄鸡白色尾羽呢?据说,公元6世纪,白马藏兵与唐兵交战,有一次唐兵在深夜里准备突袭,突然一群锦鸡打鸣,把藏兵们惊醒,他们拼死杀出重围才得以生还。从此,白马藏人对锦鸡感激不尽,祖祖辈辈都在毡帽顶侧插上锦鸡羽毛,以表纪念和吉祥。

白马人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制作白马藏人毡帽需要几十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就是将弹好的羊毛平整均匀地铺在软木帘子上两层,一顶毡帽需半斤羊毛。铺好羊毛后,将帘子圈起捆紧,再用加了洗衣粉的开水淋,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搓滚,以压紧羊毛,并将羊毛里的水分挤出。这样做不仅能使羊毛快速收缩压实,也能将羊毛里的汗渍冲掉。

这样搓滚一次,就需要10多分钟。为使羊毛达到理想状态,需要反复搓滚软木帘子和淋开水,完成这道工序需要四五个小时。在此过程中还要打开软木帘子,整理羊毛,将成块状的羊毛修整成圆形并保持薄厚均匀。然后,匠人把毛毯放在一个圆盘形的模具上,用工具不断敲打出毡帽的边缘,为毡帽定型,并用粗细不同的三种石块将帽子打磨光滑。然后匠人还要做穿线、印裙褶、收边绣花等工序,做一顶毡帽需要两天时间。

服装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马藏族的服饰因其所居住的特殊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决定了其质地、样式等独特的个性,形成了目前丰富多姿的白马藏族服饰文化。陇南白马藏族男子服饰结构相对简单、装饰简洁、色彩朴素。主要包括帽子、长衫、短衫、裤子、番鞋、腰带等。

男装

过去白马藏族男性在伐木、狩猎及耕种时常用的“聂几(绑腿)”,“聂几”既是一种装饰品,也是一种生产工具。在农林区“聂几”可以防止虫、蛇的攻击,所以,女性在必要时也缠“聂几”。在生产活动中,(白马)藏族为了方便还可以解下随身系带的“聂几”背负东西。这都表现出环境对服饰文化的影响和文化主体根据自然环境进行的自我调适。

女装

与男装相比,女装结构相对复杂,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帽子、鱼骨牌头饰、百褶衣、短衫、坎肩、腰带、绣花鞋以及荷包、首饰、胸牌等其他配饰。白马女子的服饰主要以红、黑、白等几种颜色为主,与西藏有些地区的女子穿的大致相同,但不同的是女式藏袍下摆宽松成折皱状,便于跨步和从事农业生产。

女式藏袍通常还配有“邦支”,“邦支”在西藏地区比较常见,白马藏族中老年妇女所系的“邦支”一般是黑色蓝边或纯黑色,色调沉稳,显得成熟稳重,符合中老年妇女的穿着习惯。年轻女性的“邦支”色调相对鲜艳亮丽,而又不失庄重。

图案

白马藏族服饰图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反映了文化和宗教信仰,具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农耕崇拜的综合文化特征。白马藏族妇女服饰中的常见图案为“尼柔”、“匝柔”或“丐麦柔”,意思是太阳图、月亮图、星星图。

服饰图案中把太阳的光芒绘制成“米”字形射线,置于圆圈内或只用若干条简易的射线表示光芒四射的太阳;星星则以实心小圆点表示,镶嵌在象征太阳光芒的射线之间;月亮用较大的实心圆圈表示,圆圈上根据个人喜好饰有不同的图纹,通常是花卉图案。月亮、星星被认为是光明、纯洁的象征。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其服饰中色彩艳丽的装饰图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