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圜丘坛的“数字之谜”:大家好,我的小名儿叫“九儿”
宫殿君今天想给大家讲讲天坛里的圜丘坛,乍一听“圜丘坛”这名儿,估计有的小伙伴会觉得“陌生”,但看下面这个图,相信你就想起来了:
原来是它啊,几乎所有讲天坛的书里都会提到它。那大家猜猜它是干什么的呢?
“圜丘坛”,是一个“裸坛”,它不像邻居“祈谷坛”那样,坛面上还装着一个气势恢宏的大殿(如下图):
它就光秃秃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天坛的南边,在明清两朝,它主要是用来祭祀皇天上帝和北斗七星、日月星辰这些神的。
其实早在朱棣的时候,皇帝孟春祭祀谷神,冬至祭祀皇天上帝都是在如今的祈年殿里举行的,叫“天地合祀”,方便省事嘛,同时也能让皇帝“舒舒服服”的祭祀,毕竟冬至祭祀皇天上帝的时候天冷啊,北风呼呼的吹,而且根据礼制,祭天典礼基本上是早晨的5点45分就要开始了,那个点正是最冷的时候,皇帝要是能待在屋里祭祀就会舒服暖和的多。
本来是一人性化的祭祀方式,结果到了嘉靖皇帝的时候,他竟然下令要“天地分祀”,必须重新建一个祭祀皇天上帝的坛,而且为了和上天来个“最亲密”的接触,表达自己对于天爸爸的无比敬仰和崇拜,他还下令不能建有一屋顶的大殿在坛面上,得把这坛弄成“秃头”!
于是,圜丘坛诞生了!自从嘉靖的这个措施以后,明清历代皇帝基本都在圜丘坛祭祀皇天上帝,名“大报天”。哎!想想皇帝也挺苦的,大冬天的,凌晨5点45就得顶着寒风在这光秃秃的坛面上祭祀,真是又冷又困!
说完了圜丘坛的历史,咱来说说它建筑上的一些神奇之处,其实“圜丘坛”还有一小名儿——“九儿”,为啥这么叫呢?因为它和数字“九”特别有缘分。
比如说下面这幅图:
图中显示的是圜丘坛顶层坛面的中心——天心石。在这块石头周围环绕着一圈圈的扇形石板,呈发散状,第一圈石板共有9块;第二圈有18块;第三圈有27块,而最边上的一圈共有9*9=81块石板,是不是都为9的倍数呢!
而第二层坛面依然是9圈扇形石,从第10圈到第18圈;最底层的坛面依然也是9圈扇形石,从第19圈到第27圈,每圈均为9的倍数,三层台面共有378个“九”,共用扇形石3402块。
再来看看圜丘坛坛面的直径,顶层坛面直径为“九丈”,这叫“一九”;第二层坛面直径为“十五丈”,这叫“三五”,底层坛面直径为“二十一丈”,叫“三七”。“一、三、五、七、九”这几个数字都有,将它们相加得二十五,二十五在《周易》里为“天数”,天的象征。同时三层台面直径相加得四十五,暗含‘九五之尊’之意!
最后是圜丘坛的台阶,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每一层的台阶都有“九级”,又和“九”扯上关系了。
那为什么非要和这“九”纠缠不清呢?
主要是因为古人将数字分为阴和阳两类,奇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而“九”在古人心目中是最大的极阳数,所以经常将其用来代表“天”,圜丘坛用“九”来构造,其实是为了突出天的崇高和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