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孝庄下嫁多尔衮成之谜 背后真相触目惊心

满清政府有两个很有名的女人,一个是清初的孝庄皇太后,一个是清末的慈禧皇太后。

慈禧皇太后的斑斑劣迹天下有目共睹,这里就不多说了。

至于孝庄皇太后,清朝自康熙以后的各代君主,都对她尊崇备至,极尽歌功颂德之事,把她尊为清朝的国母,在陵寝祭祀方面也把其放在首位。

可是,孝庄皇太后曾经做的一件“丑事”,却很让清朝政府抬不起头来,讳莫如深。

这件事,即孝庄皇太后曾下嫁给摄政王多尔衮

孝庄皇太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字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女儿。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后金时代,蒙古各部落为了与之结好,就玩命地与努尔哈赤一家通婚、结亲。

这种背景下,塞桑先是把妹妹哲哲嫁给了皇太极,但久未生子。

[page]

未能生子,则科尔沁和后金的结盟就不够牢靠,怎么办?嫁,继续嫁,嫁女人过去,直到生出儿子为止。

于是,塞桑把自己的二女儿布木布泰、也就是孝庄也嫁了过去,依然是嫁给皇太极。

孝庄嫁过去后,光生女儿,连生了两个,没有儿子。

于是,塞桑咬咬牙,又把大女儿海兰珠、即孝庄的亲姐姐嫁了过去。

想想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竟然有姑侄三人同嫁给了皇太极,这关系真够乱,也真够铁的。

不久,孝庄的姐姐海兰珠生下了儿子,孝庄也生下了儿子。

说起来,还是孝庄的命好,海兰珠虽说生下了儿子,但不久就和儿子相继病死了。这样,孝庄和她的儿子就独得皇太极恩宠。

但皇太极也是个短命鬼,不久便晏驾了。

皇太极一死,皇位继承就成为了最紧迫的大问题,朝中刹那间就出现了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其中以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和以皇太极长子豪格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剑拔弩张、互不相让,内讧流血事件一触即发。

[page]

最终,满清贵族内部各派系作出了平衡,即让孝庄的儿子福临即位,即后来的顺治皇帝;多尔衮担任摄政王。

这里面,孝庄有没有和多尔衮达成什么交易,不得而知。

清军定鼎北京后,多尔衮控制了全部军政大权。

这个时候,多尔衮若要除顺治而自立,实现自己称帝的梦想,应该不是太困难的事。

可是,野心勃勃的多尔衮终于没有做出篡位之事。个中原因,是他被封为了“皇父摄政王”。

皇父,啥意思?就是皇帝的父亲,太上皇。

皇上和太上皇的权力可以说有天渊之别,多尔衮想做的是皇上,可不是太上皇,怎么给封一个太上皇就糊弄住了呢?

原来,是顺治他娘孝庄皇太后嫁给多尔衮了——您都已经娶了我娘了,您还不是我的父亲啊?

这一招实在是高!

孝庄太后下嫁之日,明朝遗臣张煌言曾作《建夷宫词》戏谑说:

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page]

实际上,满洲刚从原始、落后、野蛮的社会形态进化、脱胎而来,本着资源不能浪费的原则,部落内部向有“兄死弟娶其嫂”的习俗,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谁也没过多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可是,随着汉化程度的加深,特别是到了康熙朝,满清上上下下受到了汉儒家文化的影响,开始鄙视此前满清的许多习俗。子收父妾、弟娶兄妻,这、这成何体统?!根本就无别于禽兽嘛!

康熙本人表面处处显示出对汉文化的不屑,其实,他是受汉文化影响最深的。

比如说,满清人起名字,一般是就地取材,没有姓氏,直接以树林、房屋、高山、河流,甚至野蛮的种类为名,这才有了努尔哈赤(意为野猪皮)、舒尔哈齐(小豹子)、多尔衮(小獾猪)等等粗俗难听的名字。

对这种名字,康熙觉得很难为情,他效仿明太祖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们采取了规范性起名的做法,每人的名字取两个吉利字,其中一个是所有儿子共用的排行字,胤;另一个有共同的偏旁,“示”。后来就出现了胤礽、胤祯、胤禛等等一大批好听又好叫的名字。

应该说,康熙是很尊敬孝庄太后的,他称赞说:“全赖圣母皇太后鞠养教诲以至成立。”又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今日成立。”

但孝庄嫁叔之事,康熙引以为耻。

1687年,孝庄皇太后死了,享年75岁。按照祖制,要运她的尸体到关外与皇太极合葬。

康熙断断不能接受,想了个招,谎称自己梦见了祖母太皇太后孝庄,祖母说,太宗皇帝已经埋那儿40多年了,卑不动尊,不能惊动他,我不能和他合葬,而且我心里面一直是惦记着你父子,不忍远去,你把我埋在你父亲身边就行。

[page]

当时,顺治皇帝葬在清东陵,康熙让人把孝庄皇太后的尸体抬到清东陵,但还是觉得埋在顺治身边会污损了先人,犹豫了,只让停在风水墙之外。

顺治皇帝的陵墓在风水墙之内,孝庄皇太后的尸体在风水墙之外,没抬进去。直到康熙自己都挂了,孝庄皇太后的尸体还在那儿搁着,搁了足足35年。

康熙的尸体下葬了三年,到了1725年,康熙的儿子雍正才把孝庄皇太后匆匆下葬了事。

后世也因此认为,就因为孝庄给大清爱新觉罗家族抹黑、丢脸了,所以死后连门都进不去。

孝庄下嫁多尔衮,本是这样一件明摆着的事儿,现在,却成了一件谜案。

之所以成为谜案,完全是清朝统治者,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独裁者所制作的登峰造极的文字狱造成的。

清王朝禁书、毁书的规模、品种,及文字狱的时间的长短、手段与政策的残暴,都超过了前代,称得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禁书的集大成者。

清朝的文字狱已经达到了神经质、丧心病狂的地步,稍有一点冒犯到皇家的威仪、触及的皇家的利益、危及皇家的统治地位,一律格杀勿论。

想想看,象孝庄下嫁这类不伦丑事,清统治者还可能让与之有关的文字存世吗?

[page]

清军入关时,曾在扬州等地展开了疯狂的屠城活动,可是由于清政府严酷的文字狱,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清军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清末有心人士将一本流传到日本的《扬州十日记》日本带回,“扬州十日”事件才广为世人所知。陈天华在《狮子吼》里很惊奇地写道:“有当时一个遗民,于万死一生之中,逃出性命,做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叙述杀戮之惨。”

著名学者王彬编撰了一部《清代禁书总述》,梳爬索引出许多被清朝政府销毁了的书目(只存书目,已无书籍)林林总总,共有3236种,庞大的书目群让人触目惊心。

最变态的是,清朝政府为了达到深度愚民的目的,连进步的科技书籍也一古脑销毁、禁绝。

像明朝人人撰写的《军器图说》,本来是介绍制作先进枪支大炮的,当时中国的枪支大炮已优于西洋火器,但因为清朝统治者的蛮横禁绝,则到了清康乾时期,明代火器之长已全数丧失,中国已远远落后于西洋。

可悲的是,清廷上上下下还自鸣得意,声称活在“盛世”之中。

除了焚毁书籍,满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保守估计,有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被清政府销毁了。

《清代禁书总述》的编者王彬曾说:“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目的昭然若揭,并不是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整理,而是寓禁于修,包藏祸心的。这种挖补,抽换,删改的手法,正如鲁迅所说,是乾隆对中国古籍的暗杀,以至我们使用《四库全书》时不免疑心惶惑。”

有人通过不完全统计,清代乾隆帝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 馀种、8万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