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打匈奴?若没这两人汉武帝就剩下做梦了

中国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沙漠,最初在蒙古建立国家,前215年秦始皇在位年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匈奴自汉武帝元光六年起开始受到汉朝军队的攻击,汉武帝元朔六年匈奴将主力撤回漠北地区,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匈奴国已经完全退出漠南地区。匈奴人的最近后裔是蒙古族。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六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白登之围”后,冒顿单于屡次违背汉朝与匈奴所订立盟约,对边界进行侵扰劫掠活动。刘邦为了休养生息,采纳刘敬的建议,欲嫁长公主与匈奴和亲,吕后不答应,日夜泣,刘邦改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派刘敬作为使者陪同前往。此外汉朝每年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自此,汉与匈奴约定结为兄弟,各自以长城为界,两国的关系得到暂时的缓和。这样的耻辱是不被汉朝人接受的,因此“灭匈奴”就成为了刘邦之后几代君王的头等大事。很多的读者都认为汉武帝之前的汉朝帝王没有骨气,只知道送女人去讲和,因此认为文、景二帝就是软弱皇帝。其实不然,他们在内心深处还是很想与匈奴一战的。文帝和景帝对匈奴的态度说明一切。

[page]

文帝:汉高后八年,吕后死。文帝即位,继续对匈奴和亲。文帝前元三年,匈奴右贤王背弃“和亲”之约,率数万大军侵占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并进袭上郡(今陕西绥德地区),杀略汉民,威胁长安。文帝急令丞相灌婴将车骑8万迎击匈奴,自率诸将诣甘泉宫,作为应援。匈奴右贤王见汉军大队来攻,遂退出塞外。双方虽未交兵,但这次用兵是西汉自白登之围后对匈奴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由此表明汉文帝并不甘于“和亲”政策。

文帝前元十四年冬,老上单于亲率14万大军入北地郡,进占朝那、萧关、彭阳,烧毁中宫,前锋直抵雍县、甘泉,距长安仅200里,直接威胁西汉王朝的统治中心。文帝得报,立即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十万,屯驻长安附近,防卫京师;又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遫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大发上郡、北地、陇西等处兵马车骑迎击匈奴,苦战月余,老上单于方退出塞外,而汉军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从此,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余人。西汉王朝深以为患,不得不遣使者复与匈奴修好“和亲”。文帝后元四年,老上稽粥单于死,其子军臣立为单于,仍以中行说为亲信,积极准备攻汉。

[page]

文帝后元六年,军臣单于绝“和亲”之约,对汉发动战争。他以6万骑兵,分两路,每路3万骑,分别侵入上郡及云中郡,杀略甚众。文帝急忙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率军进驻飞狐(今山西上党);以原楚相苏意为将军,将兵入代地,进驻句注;又派将军张武屯兵北地,同时,置三将军,命河内守周亚夫驻屯细柳,祝兹侯徐悍驻棘门,宗正刘礼驻霸上,保卫长安。此时,匈奴骑兵已进至代地句注边,边境烽火警报连连告急。汉军经数月调动,方抵边境地区。匈奴见汉军加强了守备,遂退出塞外。汉军也罢兵撤警。第二年,文帝死。文帝对匈奴的战争始终处于被动,唯一一次想主动,结果匈奴还退兵,他自己也死了。

景帝:景帝即位,汉朝经济在文帝时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景帝时期是匈奴“最强大”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景帝只能是有战有和,和多战少,以和为主。景帝坚持和亲,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冲突,为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为以后汉武帝反击匈奴做了准备。但,景帝并不是一味妥协,也进行了必要的抵御。在不多的反击匈奴的战斗中,涌现了李广、程不识和郅都等一批卓越的将领,其中尤以“飞将军”李广最为突出。景帝除了支持李广、程不识等边将对匈奴抵抗,及维持和和战战之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为以后武帝时期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其中主要有两项:

一:马政建设

中原地区缺马,不利于骑兵的壮大。景帝即位后,继续进行马政建设。扩大在西边、北边的马苑,鼓励各郡国及民间饲养马匹。景帝时期养马业的大发展,军马生产颇具规模,仅官府的马匹就发展到40万匹,民间马匹更是不计其数,这位武帝攻打匈奴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page]

二:实行“卖爵令”及“黩罪之法”。这两项措施都是在文帝时由太子家令晁错提出,并被文帝批准实行的。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了这些被证实是有效的措施,并使它更为完善。大批徙民充实于边地,成为一支兵农混一的垦戍队伍,不但减轻了内地百姓的徭役,而且争取到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景帝对匈奴是且战且和,以和为主,但也可以看得出,他是多么希望解决匈奴问题。从上述汉文帝和汉景帝对匈奴的处理方式来看,他们在内心深处还是非常想与匈奴一战的,但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只能选择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储备足够的军用物资和实行“和亲”政策来维持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和亲”政策固然是丢人,但丢人总比被灭国或者战乱不断导致分裂强。

其实困扰文帝和景帝的何止是匈奴,汉朝内部的诸侯王叛乱更是让着两位皇帝头疼。汉初刘邦实行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秦制,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不得已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但,刘邦认为异姓王终不可信,只能利用。因此他称帝以后,以种种借口除掉了之前为了争夺天下而封的异姓王。分封他的刘氏子侄为同姓王,并与群臣订下了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候者,天下共诛亡”,总的来说就是非刘姓不得称王,若是称王,天下兵马可共同讨伐诛灭,以此作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的辅助手段。

这是一个新的错误(在当时看来很合乎情理),令刘邦想不到的是“外贼”防住了,可“家贼”出现了,并且“家贼”比“外贼”还不靠谱。异姓王造反,可能其他异姓王还能帮助皇帝征伐,就像春秋时期一样,诸侯王互相征伐,但眼里还是有周天子的。可同姓诸侯王呢?大家都是刘姓,都是高祖的后人,为什么你能当皇帝,我就不能当皇帝?所以文帝和景帝以及武帝时期刘姓王纷纷造反。吕雉专权虽然可恨,但吕雉这一搅和,诛杀和打击了刘姓子孙,只是只杀掉了刘邦的儿子,很多孙子还是活着。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诛杀了吕后分封的吕氏诸侯王,拥立“代王”刘恒即位。

[page]

刘恒是汉朝口碑最好的皇帝,他宽厚仁义重孝道,推崇黄老之学,大力推行无为政治,结果刘氏诸侯王经过休养生息之后坐大,纷纷造反,可刘恒还是很宽容的,没有主动杀死过任何诸侯王。文帝时期发生过两次刘姓诸侯王叛乱。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叛乱,文帝派兵镇压,叛军瓦解,刘兴居被俘后自杀。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造反。尚未行动,即被发觉。文帝派人传讯刘长入京,罢去他的封号,将他发配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由于文帝仁德且一心想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形势又不允许他与诸侯王公开对抗。所以对同姓诸侯王采取了采取姑息政策,直到文帝十六年,齐王刘则死,无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齐国的六国。又封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等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当然文帝这样处理是采取了贾谊的《治安策》里面的措施。

“姑息养奸”这个词真的是很好。景帝继位,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主张,因此引起了诸侯不满。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共同发动“七国之乱”。最终景帝派窦婴和周亚夫平定。这也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好的基础。以上便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内乱,在有可能帝位不保的情况下,文、景二帝也不得不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军事基础,故而汉武帝才能专心打击匈奴。没有文、景二帝的付出绝对不会有武帝的击败匈奴成功,因此汉文帝和汉景帝不是懦弱,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我们在颂扬武帝的千秋伟业时,一定不要小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贡献,更不能一味的认为此二帝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