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朱棣迁都北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1、北京是“龙兴之地”,根基稳固

永乐帝认为,北平风水好,成全了他的皇帝梦,而南京有鬼魂犯驾,风水对自己不利。朱棣在北平经营20多年,基础深厚,而南京则遍布前朝遗民,人心不稳,所以,还是回大本营北平为好。

网络配图

2、北京是雄险之区,位置重要

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当时的故元势力,“控弦之士,不下百万”,严重威胁明朝北方安全。都城设在北京,“天子守国门”,利于北边防务。

3、北京是居中之地,交通便利

古代交通不便,四方入贡,道里均匀,为联通九州八方,都城位置宜居天下之中。盛明疆土,北到黑龙江入海口和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南达曾母暗沙,北京的地理 位置,约略南北居中。那时候没有汽车、飞机、高铁,交通主要靠陆运和水运——京杭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大江河,北京则为这条大运 河的起点。

[page]

4、北京是帝王之都,积淀丰厚

北京自辽南京、金中都,到元大都,作为帝都,已绵延400多年。北京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有大气象,有帝王气。所以,永乐帝迁都北京,从当时或从后来看,都是正确、重大的决策。

网络配图

定都,对于一个政权、一个君王来说,是一件头等大事。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成 了气候,要决定都城,在凤阳、金陵(今南京)、开封、洛阳、西安、北平(今北京)之间犹豫不决。一天,他让群臣写诗表示自己的意见。儒士邓伯言献诗说: “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这诗契合了朱元璋定都金陵的意向。朱元璋在金銮殿上拍案高声朗读这首诗,邓伯言误认为皇帝震怒,自己小命完了,当堂吓得昏 死,被抬出东华门时才苏醒过来。

[page]

迁都,也同样是惊心动魄的。历来迁都,都极艰难,前朝经验,历历在目。北魏孝文帝以争战为名,胁迫贵族从大同迁都洛阳;金海陵王也是毁掉上京(今哈尔 滨市阿城区),逼迫贵族迁到中都(今北京);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沈阳,八大贝勒反对,他独自行动,诸贝勒们看老爷子走了,也只好跟着走。

网络配图

从决意迁都北平,到正式定都北京,经过了18年。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下诏以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朱棣诏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朱棣多次北巡,长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朱高炽在 南京监国。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建成。尔后,朱棣下诏:明年正月初一日,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举行庆贺大典。从永乐十九年 (1421年)正月初一开始,北京继元大都之后,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在元、明、清三代,是全中国的政治中心,而今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page]

5.抑制南人,平衡南北双方实力

朱棣打进南京是杀了不少的人,但是在朝堂之上还有很多南方派系的官僚,如果长此居于南方,必然导致派系势力的做大,因此迁都北平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打击南方派的气焰,平衡派系势力。

网络配图

6.朱棣尚武,迁都北京有利威慑蒙古

朱棣尚武很多都知道,但是到底朱棣是多尚武呢?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派出大将朱能出征安南(今越南),灭胡氏,改安南为布政司。

朱棣放弃太祖战略防御战术,变守为攻,主动打击蒙古,分别与永乐八年(1410年),十二年(1414年),二十年(1422年),二十一年(1423年),二十二年(1424年),五次出征漠北,打的蒙古人不敢进犯。最后于永乐二十二年驾崩于榆木川的行军大营里。

7.靖难之役使朱棣失去南方民心

“靖难之役”是叔叔造侄子的反,和玄武门之变无异。为了巩固地位,朱棣在打下南京后对建文帝的大臣进行残酷的屠杀,是谓“瓜蔓抄”,同事嘉奖“靖难”功臣。这样的屠杀与封赏虽然震慑了建文帝的人,同时也失去了南方士族的拥戴。加上常年在北平生活,不适应南京的生活。建文帝也随时可能回来,自己随时可能会完蛋,同事北方蒙古还不老实,这一切的一切都促使朱棣尽快迁都回到熟悉的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