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的千古之谜终于被揭晓
导读:隋唐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隋唐大运河的千古之谜吧。
网络配图
柳孜镇填补运河考古空白
柳孜镇,古称柳子镇,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境内,始建于东汉,因隋炀帝开掘的大运河之通济渠段穿镇而过而逐渐繁荣,成为唐宋时期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据《宿州志》记载:柳孜为巨镇,有庙宇99座,井百眼。着名东晋音乐家桓伊和“竹林七贤”之一稽康就是生长在这里,可见当时柳孜文风之盛。然而,沧海桑田,瞬息万变,南宋光宗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泛滥,洪水夺淮入海,通济渠从此淤塞,柳孜镇也因此衰落下来。
一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柳孜镇又因安徽省文物局考古发掘队在这里的重大考古发现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瞩目。八艘唐船、宋代码头、大批唐宋名窑瓷器的相继出土印证了这块土地昔日的繁华。二000年四月八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郑欣淼在柳孜实地考察后,向世界郑重宣布:“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国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证明了大运河的流经路线,填补了中国运河考古的空白”。
首次发现北宋货运码头
一九九九年春夏之交,淮北市决定将境内宿州至永城一段公路拓宽改建,拓宽的部分公路恰好沿古运河南堤(史称隋堤)从柳孜镇穿过。安徽考古界经长期考证研究,认为柳孜镇有座古代码头,为保护这一历史遗物,决定对柳孜一带路段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数十个日夜发掘,揭露面积900平方米,专家们的预言得到了证实。一座沿运河南岸东西走向顺河而建的石造码头展现在人们面前,整座码头为长方形建筑,长14.3米,宽9米,高5.5米。东西南三面采用由上而下的飞檐砌法,两侧用夯土护堤,临水面石壁陡高,便于靠船装卸。经考察,此码头为北宋时期的货运码头。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考古的首次发现。
[page]八艘唐朝沉船见证繁荣
然而,更令人兴奋的是,就在考古队发掘码头四周深部土层时,出乎意料地发现了八艘古沉船。其中有三艘沉船较为完整,1号船为木板结构,长2.6米,宽1.92米,尾舵呈扫把状;2号船为一巨型整圆木雕凿而成的独木舟,长0.6米,宽1.10米,出土时舱内有唐代釉陶制泡菜坛等文物;3号船木板结构,长23.6米。因沉船埋藏的土层中发现青釉、三彩瓷器和唐代“开元通宝”钱币等器物,沉船的年代被专家认定为唐朝。此次发现的沉船位置均在古河道南侧河底,且均向北侧倾斜。专家推测是黄河泛滥河水冲翻所致。在运河内发现如此多的沉船在我国尚属首次。
网络配图
柳孜遗址还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其中瓷器为多,其它为铜钱、铁器、石器等,陶器有灰、红色陶,釉陶和建筑陶等。器形有缸、盆、坛、和砖瓦等。铜钱均是方孔圆钱,有“开元通宝”、“嘉佑通宝”、“熙宁通宝”。铁器有三足釜、斧等,石器有磨、石柱、锚等。瓷器品种最多,有青、黄、白、黑、白地黑花、外黑或酱、内白等许多釉色,一般釉质较粗,少数青、白釉较细。瓷胎多为较粗的泛黄或灰色胎,少数白瓷胎洁白细腻,瓷器多素面,少数印花、刻花、三彩、点彩和堆贴文饰等。器形以碗数量最多,其次有罐、盆、三足器、杯、壶等。
从瓷器的釉色和造型初步辨认窑口的有:寿州窑、肖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建窑、定窑、越窑、长沙窑、均窑等隋、唐、宋时期的窑口,还有一些不明窑口的瓷器有待进一步确认。柳孜遗址出土的陶瓷器,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实属罕见,这为唐宋陶瓷业的生产、运销、外销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通济渠路线之谜终见答案
通济渠,又称新汴渠,唐宋时期称汴河。《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元年(605)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板渚引河通於淮。”通济渠修通后,唐宋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漕运和河运治理制度。因承受黄河的泥沙,唐代每年疏通一次。到北宋末期,政权衰败,运河的管理制度也逐渐松弛了,黄河数次大决口,导致通济渠河高出地面5米之多。通济渠的说法不一,史载不一,且有新旧之说,老汴河向东一直流到肖县、徐州入泗水,西汉时称鸿沟或狼汤渠,东汉时称汴渠,直到隋初年古汴河还在沿用。新汴河是隋炀帝另外开挖的河道,称通汴渠,新旧汴河分叉点在开封。新汴河过开封后折向东南,路程较古汴河为短。
[page]关于通济渠的流经路线,考古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一种说法为经陈留、雍邱、襄邑、宁陵、考城、宋城、宋邱、虞城、肖县、徐州汇入泗水。
网络配图
另一种根据《元和郡县图志》、《来南录》和《开河记》载,通济渠与汴渠分离后,经陈留、雍丘、襄县、宁陵、宋城、虞城、谷熟、永城、临涣、甬桥(今宿州)、虹县至泗州洪泽湖入淮。还有其他不同的文献记载和专家的观点。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重大发现为这一千年古运河路线之谜揭开了谜底,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走向,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并且为研究中国运河考古史找到了突破点。
隋唐大运河作用超过“丝绸之路”
隋炀帝开凿南北运河通济渠、江南运河、永济渠。沟通了海、河、淮、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5000余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最雄伟的人工运河。国家文物局考古处处长宋新潮在谈及隋唐大运河时自豪的说:“中国有两项伟大的人工工程:一是长城,秦始皇的防御工程;二是大运河,隋炀帝的交通运输工程,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上的人工运河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理应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是隋、唐、宋三代运输的大动脉。通济渠将黄河与淮河连接起来,将江南与江淮地区丰富的物产、粮食运到北方以解决都城及军队的供应。这是人力马车陆路运输所不能解决的。大运河还带动了两岸城镇的繁荣,促进了全国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大发展,形成运河经济带。唐宋王朝是我国漕运发达时期,正是靠大运河保证了物资供应,使其走向中国历史的鼎盛阶段。难怪安徽省文物局局长章家礼如是说:“隋唐大运河是当时王朝的命脉,其显赫作用超过‘丝绸之路’”。
- 上一篇:诸葛亮究竟墓葬何处 历经千年却无人敢盗
- 下一篇:屈原竟是因为楚怀王不爱他才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