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婚礼的由来还有三书六礼是什么吗?
由于古代是德治、礼治社会,礼制、礼节在从皇帝到庶民的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最为重要的四大礼制分别是:冠礼、婚礼、丧礼和祭礼。
“祭礼”指祭祖、祭神的礼节,“冠礼”指男子二十岁时加冠以示成人的成人礼,人过世之后的丧葬仪式则为“丧礼”,而“洞房花烛夜”前必定少不了“婚礼”,需拜天地神明和父母,隆重其事。儒家认为,婚礼是两姓合好,上则行宗庙祭祀的职责,下则养育后代,因此婚礼是恭敬、谨慎、尊重婚姻的正礼。
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近年来,冠礼、丧礼和祭礼都被以“封建迷信”为由废弃,人们不再敬天敬神、不相信神佛的存在。而作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婚礼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国人也只是继承了“形式”,而忘却了内涵,甚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淡化婚礼,结婚离婚随意,非婚同居等。其对社会造成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婚礼已经与以往大不同,很多人都崇尚拍美丽的婚纱照,而忘却了古时的“六礼”为何。
正统婚礼之深意
早在二、三千年前西周的周公制礼后,结婚就有了一套固定的程式,即“六礼”,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親迎。
“六礼”之五道程序
“纳彩”就是男方请媒人去向女方家提親,女方家同意后,男方家派使者到女方家致辞,并送上礼物——大雁。纳彩后,使者要询问女方母親的姓氏,了解对方的血缘关系,以避免出现同姓婚配的情况。因为同姓结婚,会使子孙不能昌盛。同时还要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看是否和男方相合。
如果双方姓名、八字相合,男方家会再派使者前往女方家通报,称为“纳吉”。随后,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先秦时是帛和鹿皮,此谓“纳征”,相当于后世的订婚。订婚后,男方家占卜吉日后,为了表示对女方的尊重,派使者到女方家请求确定结婚日期,这个礼节称为“请期”。女方家通常会请男方家确定,此时,使者再将选定的吉日告知女方家。
以上五个程式均要在早晨行事,而且使者每次带的礼物中都有大雁。为什么选择带大雁呢?因为大雁是候鸟,秋去春来,从不失信,暗喻夫妇间也要不失时,不失节。大雁还是从一而终的候鸟,暗喻夫妇间要彼此忠诚。此外,大雁飞行时十分有秩序,壮年大雁在前,幼小和老弱大雁跟随在后,这是其它候鸟所没有的,用于婚娶,暗喻长幼有序進行。
黄昏親迎藏阳阴之意
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婚礼是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
吉日来临那天,新郎要親自去女方家親迎,而且时间是在“昏”时。《礼记》中专门有“昏义”一章,“昏”为通假字,“昏”与“旦”相对,“昏”在此同“婚”,因古人婚礼常在黄昏时分举行。儒家对此的解释是:新郎到女方家迎親,新娘则跟随新郎到夫家,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而昏时正是阴阳交接之时。“婚姻”一词正是源自于此:新郎于昏时而来,谓之“昏”(同“婚”),新娘因之而去,谓之“姻”。
新郎在出发親迎前,父親都要对他進行教导,而新娘则打扮一新,在房中面朝南而立,等待丈夫的到来。新郎到达后,新娘父親出门迎接,新郎然后向岳父岳母行礼。之后,新娘出房,跟随新郎回家举行结婚仪式。
为什么新郎要去親迎新娘?大概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表现出对女子的尊重,也含有从夫居这一婚制的特点。二是親迎被看成是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基本依据。古代凡未親迎而丈夫死,女子可以改嫁。然而一旦举行了親迎之礼后丈夫死,新妇就只能“从一而终”了。三是阳动阴静,因为女子天生羞涩,故必由男子主动上门娶妻,这一思想也成为中国人的普遍心理。
现在的国人早已经不知“六礼”的程式究竟为何,但人们在无意识中,却依然秉承了古礼——親迎。
在新郎将新娘接回家后,男女要先拜天地,请天地作为婚姻的见证;拜高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请父母做婚姻的见证;夫妻对拜,以示相敬如宾。礼成,代表着夫妻二人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西周时的婚礼,夫妻二人还各取头上一捋头发,合而作结,称为“结发夫妻”。
古人婚礼常在黄昏时分举行。儒家解释为:新郎到女方家迎親,新娘则跟随新郎到夫家,含有阳往阴来之意。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
无疑,正统婚礼既表达了对天地神明的敬畏,也表达了对父母的孝,彰显了夫妻间的恩和义。婚礼的细节常常成为人一生中最幸福的回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