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欺辱少年朱元璋的地主恶霸 最后结局如何了?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少年时期吃过了太多的苦,当过乞丐、放牛娃、和尚等,从落魄少年到一国之君,少年朱元璋给地主放过牛,并且受尽欺凌,那么成为皇帝之后的他衣锦还乡的时候,会怎么对待那个地主的呢?
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祖籍江苏句容,祖父朱初一时迁居盱眙,到了父亲朱五四这一代,先是迁居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西乡,不久又迁往太平乡孤庄村定居。朱元璋祖辈数代都是贫农,作为家中的幼子,他上面还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一大家子靠着给地主刘德做佃农为生,日子过得相当艰辛。
由于家中极度贫寒,无法资助朱元璋读书识字,所以他从小便为刘德打工,做了一名牛倌。限于出身和眼界,青少年时期的朱元璋胸中并无大志,他的人生目标无非是给地主好好干活,然后娶妻生子,安安稳稳地过完一生,如果运气好,还能挣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至于做皇帝,那是个在梦中都不曾出现过的念头。
然而就连如此卑微的梦想,都被残酷的现实击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一带发生几十年一遇的大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受此影响,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大哥朱重五、母亲陈氏相继死去,只剩下他和二哥朱重六活下来(三哥朱重七早夭)。
由于家中一贫如洗,所以朱元璋没钱给父母和大哥买棺材,更没有墓地为他们下葬,穷苦无计之余,便和二哥一起向东家哀求,希望他能大发慈悲,赏给兄弟二人一小块地,以便让亲人入土为安。朱元璋同时还发誓,一旦东家答应自己的请求,他愿意为其做牛做马,永远报答他的大恩。
然而看着跪在自己脚下苦苦哀求的朱家兄弟,刘德并没有心生怜悯,而是冷嘲热讽道:“老子的地是旺家兴族的宝地,哪里能让你们这帮穷鬼坏了风水?你们既然没钱安葬家人,倒不如把他们扔到乱坟岗!”朱元璋听后虽然怒不可遏,但却不敢得罪刘德,只好和二哥另想办法。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朱家兄弟犯愁之际,村中的大善人刘继祖听闻此事后,便主动给了他们一块坟地,让兄弟二人感激不尽。事后,兄弟倆将父母、大哥草草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见《明史·卷一》)。
埋葬完家人后,朱元璋为了讨生活,便与二哥分开,然后各自逃生。朱元璋逃离家乡后,先是在皇觉寺中做了8年的和尚,后来又在儿时好友汤和的邀请下,加入到濠州红巾军首领郭子兴阵营中。当时,朱元璋已经25岁。朱元璋投靠郭子兴,很快便在军中脱颖而出,并在郭子兴病死后,成为实际上的军队首领。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府(南京),然后以此为大本营,在四周不断地扩充地盘,仅仅用了8年时间,便成为割据江东、两湖地区的大军阀。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接受群臣推戴,正式自立为吴王,史称西吴。昔日不名一文的放牛娃,如今却成为帝王,朱元璋的经历真可谓无比传奇。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当上吴王两年后,率领部分朝臣前往濠州祭祖,并重修父母、大哥的陵墓。事后,朱元璋将老家幸存的百姓全部召来,然后和他们一起饮宴、畅谈往事。与此同时,朱元璋还任命恩人刘继祖之子刘英为守陵官,全权负责陵墓守卫工作。
众所周知,朱元璋疾恶如仇,对贪官更是深恶痛绝,同时对开国功臣也大肆杀戮,“蓝玉案”和“胡惟庸案”让京城血流成河,如此残暴是不是意味着自己当年的“仇人”刘德将被凌迟诛九族?
在办完这些事情后,朱元璋本应启程回京,但此时他突然想起当年羞辱过自己的前东家刘德,于是命人将他召来问话。刘德恐惧不已,来时抱着必死之心。让刘德万万没想到的是,朱元璋非但没杀掉他,反而免了他十年田地赋税,还送给他三十顷土地,这是如何?
朱元璋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当年你的做法,只是人之常情罢了,因此我也就不再追究你了。”刘德叩谢即将离开时,朱元璋对他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
经过这件事,在场之人无不为朱元璋的宽容大度所感染,而随行的史官也赶紧把此事记入起居注,成为一段流传数百年的佳话。由此可见,朱元璋做到了真正的以德报怨,一个成大事的人,不仅要有才,还要有坚韧不拔的志向,这两点朱元璋都具备。真正令人敬佩的是他像海洋一般宽广的胸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