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时耿精忠对上康熙的一位亲王直接不战而降是为什么呢?
康熙十二年三藩开始动乱时靖南王耿精忠遇到一位亲王在和耿精忠作战前,从未打过仗。而耿精忠直接不战而降了,那这位亲王是谁呢?
康熙有心招降耿精忠,但剃头挑子一头热,因此必须让“不到黄河心不死”的耿精忠在军事上彻底没戏,他才有可能服输。康熙十三年底,清军大败耿精忠五万人马,收复重镇黄岩。第二年,康熙看火候差不多了,就派耿精忠的弟弟耿聚忠前往前线劝降,结果耿精忠不接受。
这说明还没有把他打疼,耿精忠还寄希望于退守温州的主力,在温州双方僵持不下,一直到康熙十五年六月间,突然一天耿精忠的军队全线连夜撤退,其原因是耿精忠的后方发生了问题。
原来台湾的郑经乘火打劫,福建沿海许多战略重地都被郑经强占,耿精忠只能从抗清前线抽调部队南下应付乱局。同时康熙也判断出是郑经这位前期三藩的盟友见利忘义,从背后给了耿精忠一刀,康熙下令部队绕过温州,直下福建剿灭耿精忠老巢。
耿精忠没办法只能从江西战场撤下虎将白显忠率部增援,可当地的清军也展开了反攻,在江西牢牢地拖住了耿军的后腿,耿精忠方面的战局开始恶化,白显忠最后也率部投降了。
这下耿精忠失去一条臂膀,前面有清军压境,背后又有郑经在吞噬地盘,沿海一半的地方都被郑经夺去了,再由于海禁,耿精忠也断了财源,军饷没办法筹集,军队靠抢劫过日子,这种仗没法再继续打下去。希望他的“世伯”吴三桂拉一把看来也渺茫,吴三桂自己都被清军牵制在湖南战场焦头烂额,是不可能来救这个小字辈的。
在此危难之际,康熙本来想要御驾亲征,被大臣劝谏,冷静下来的康熙,也开始思考对策,1674年6月,康熙大胆启用满清皇室成员爱新觉罗·杰书,任命其为大将军,南下征讨耿精忠,当时的杰书仅29岁,说是个毛头小子也丝毫不为过,在耿精忠这样的百战老将面前,确实不值一提,可令人想不到的是,耿精忠不仅败在杰书手里,而且输的彻彻底底!
他的名字叫杰书。杰书可能许多人不熟悉。他是努尔哈赤的曾孙,大贝勒代善的孙子。他生于顺治二年(1645年),4岁时承袭为郡王。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亲政后,又被加封为康郡王。在他16岁时,由于伯父巽亲王满达海有罪,被降为贝勒。其子亦受到牵连,亦降为贝勒。因此,杰书便袭承了铁帽子王爵位,是为康亲王。
想想一个人既没有为国立功,也没有干点啥利国利民的事,就是因为家族中无人承袭,于是亲王的爵位就落到了他头上,这是不是太幸运了!
不过,杰书在顺治在位的时候,虽说地位很高,但由于年轻,一直不得顺治重用。
因此,直到发生“三藩之乱”前,杰书都没有什么政绩。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杰书是个平庸无能的人,反而他在统兵作战上颇有见地。
在杰书大军抵达浙江金华时,南方局势已经很惨淡,温州、处州已经落入叛军之手,而且耿精忠手下大将徐尚朝正率五万大军攻打金华,杰书到金华后,大胆启用将领,很快徐尚朝大军被击溃,杰书乘胜追击,盘踞在处州要道桃花岭的耿精忠大将沙有祥也被打的丢回卸甲,落荒而逃!
由于耿精忠投降,平西王吴三桂羽翼顿折。再加上他手下的叛军见形势不对,不少人逃的逃,降的降,军心大乱。因此吴三桂很快就被清军打得落荒而逃,最后落得个兵败自杀的结局。
杰书又将耿精忠的队伍和自己所统帅的队伍编为一支,将盘桓在金门、厦门一带的郑经赶回台湾。
平叛之后,杰书班师回朝。康熙亲自率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们出城迎接他凯旋归来,并赏赐有加,荣耀之极。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杰书由于多年征战在外,旧疾复发,病逝。康熙悲伤不已,给他上谥号“良”。
不得不说,如果没有杰书平定耿精忠之乱,让耿精忠和吴三桂联手,清朝的历史大概就是另一番模样了,而康熙能不能做稳皇帝,也是个未知数。所以康熙给他的谥号,就是对他的评价,意即他是个好臣子。
三藩中耿精忠第一个投降,如果按之前康熙答应的条件,耿精忠还能继续过他的逍遥日子。但问题是他投降时,康熙平藩的战局还没有彻底平息,耿精忠还有可用的地方,等三藩全部搞定,等待耿精忠的只有死路一条,至于加个什么罪名,又何患无辞呢。